看不懂文物的考古学家,是假·考古学家吗?
2019-09-11 22:43:00我做考古多年,免不了有亲戚朋友找上门来,叫我帮着看看他们收藏的文物,通常我都会说看不懂。这让他们好生奇怪:“你是考古学家呀,怎么会看不懂文物?”
其实,考古人看不懂文物不是怪事,而是常事。
首先,考古学虽然算不上一个很大的学科,但内部的分门别类也是相当精细的。从大的时代上说,没有哪个考古人敢说,自己既懂石器时代考古,又懂铜器时代考古,还通晓铁器时代考古。像我们中国的考古人才培养,一般按照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隋唐宋元考古、明清考古来划分专业方向,那就更细了。所以,学商周考古的人一般不会在宋元考古上发声,习明清考古的人也不敢说看得懂战国秦汉的文物。这不是谦虚,而是实事求是,是术有专攻的专业分类使然。
其次,考古人看不太懂的文物,到了文物学者那里就会有所不同。因为文物学研究的对象,不同于考古学那样或按时代分,或按地区分,而是按照材料属性,也就是质地来分,诸如陶器、玉器、漆器、瓷器、铜器、玻璃器、骨角牙器等。相对于考古学要研究某个时代所有质地的器物来说,专攻一类器物要简明得多,于是就产生了很多玉器专家、陶瓷器专家、青铜器专家等。
再次,考古发现的遗存都是调查或发掘的文物,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地层关系,都是真的,没有假的。按照法规,这些发掘品都归国家所有,不可能流传到社会上去,更不可以卖出买进。而民间爱好者收藏的文物都是长期流传在社会上的传世品,有的是祖传的,有的是在文物商店买的,有的是在拍卖会上拍的。难以确认它们是哪里生产和使用的,也不乏后人仿制甚或造假的赝品,信息缺损,真假难辨。因此,考古学研究不太会用传世品来做论据,考古人自然也就不太关注这类文物,看不懂也就不足为奇了。
发掘品是考古学研究对象,传世品是文物学鉴藏对象,二者的研究目的不一样。
文物学首先需要辨伪,即辨识器物是真是假,是古代的真器,还是后人的伪作?其次需要断代,即哪个朝代的?再次,需要定级,究竟是普通文物还是珍贵文物?是珍贵文物的话,是其中的一级文物,还是二级文物或三级文物?最后还要鉴赏,即怎么欣赏文物,是有历史价值,还是有科技价值或艺术价值?
考古学一是研究发掘品所反映的古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合葬墓里的两个人到底是血缘关系还是姻缘关系?二是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如某座房屋的主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和地位,是贵族还是平民?三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适应自然还是改造自然?四是研究人与自身的关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考古学追求的是以物见人,透人见事,以事论史,透史见道。即通过实物遗存来重建祖先的生存方式,继而复原历史,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文物学则是以物论物,透物辨伪,循物识代,格物致知。即通过实物来辨识器物真假、年代、级别,赏鉴文物的各种历史、艺术、科技价值,了解文物的社会、文化乃至经济价值。
要之,考古学追求科学求真和学术成果,偏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物学重求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侧重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