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取暖大法,有没有吊打你的暖宝宝和热水袋?
2017-01-25 12:33:05文/高蒙河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秋去冬来,天气转冷。上海一家大报辟有“学者书房”版面,到我家采编。刊发后,见他们拍的多是一溜溜书架,感觉像公共图书馆,缺少桌椅、文案用具、台灯、电脑,乃至空调等相应的器具组合和布局,书房的气氛不太浓。
说起来,现代书房的这类附属用品,在古代文人的书房中也不可或缺。但那时,不要说电脑,就是空调也还没有发明出来。到了冬天,只好用炭火炉来解决取暖问题,这在文献和文物考古发现中都有不少见证。
明代詹景凤在《草书千字文卷》讲:“万历丁酉之十二月,天寒积雪,顾几上笔砚,乃不作冻,佳客在座,乌薪在炉,松萝仙茗在壶。”这段话记载了冬天文人之间交往、品茗时书房内的器用情况,还提到了燃用黑木炭来取暖的炭炉。
无独有偶,这样的炭炉在明代的刻本小说绘画中也有不少描绘。例如《水浒》中的书房内,就有床、衣架、画案、长桌、椅子等,桌上有烛台、古琴、文房四宝,案旁下方也放置了一个暖炉。
李渔设计的书房暖椅
数九寒天,书房里有了暖炉,有了暖椅,按说已经惬意多了,可这还不够。因为正像李渔说的那样,砚台里结冻的墨汁,也要想办法增温融解才行。于是,古人又发明了暖砚。像北京故宫藏品中就有一种元代铜暖砚。长方形的铜盒像一个砚托,内外两层。外层盒壁四周镂空,内层像个抽屉,可以推进拉出,内置炭火,足以保持温暖,墨汁也不致冰冻了。
——选自《科学画报》
转载请保留作者、注明转载自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