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文化插上腾飞之翼(1)
2012-02-23 11:51:40文/ 陈治光
文化借力科技,科技让生活更加美好。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在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加强科技攻关、提升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力度,培育文化产业载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科技创新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当文化遇到科技,新的文化业态的出现将无法阻挡。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出版、数字传播、影音、动画卡通、网络游戏、多媒体产品等等一系列的新型文化业态。科技创新促进了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
回顾历史,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标志着音像唱片业的诞生,对人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标志着电影业的产生。1925年贝纳德发明了电视,1936年英国伦敦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电视系统的公开广播,电视从此深入千家万户。互联网的产生,更是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盛行……
“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北京市科委科学分析文化对科技的需求,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制约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技术瓶颈问题,大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 日前,在“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研讨座谈会”上,北京市科委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处处长万荣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科委重点在5个方面展开科研攻关,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手段。
首先是投入科技经费8000万元以上组织数字电视技术攻关,在国内率先开发了交互式多媒体服务软硬件系统、基于有线线缆回传的双向机顶盒。“作为政府推动的一项重点惠民工程,高清电视和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在北京得到大面积普及,使广大普通百姓切身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高质量视听享受。这都是在双向机顶盒研发成功的基础上,没有这个项目来支持根本就达不到。”北京广播电视局总工程师何桂芝说,“电视高清化后,不仅老百姓对节目的要求、需求量大量增加,而且我们也需要制作大量的高清节目,这就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谈到未来的发展,何佳芝介绍,文化发展要靠科技支撑,这在广播影视领域体现得非常充分。后高清时代就是3D(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指三维立体图形)。自从《阿凡达》掀起了3D视觉风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立体的感官世界充满了好奇。国家广电总局表示,将从
其次是推动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为北京超过4000万部手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增值服务及互联网游戏运营服务,其技术还辐射全国,受惠人员多达3亿。
第三是突破了印刷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纳米绿色制版技术”和“喷墨数字印刷技术”。为解决印刷制版污染严重问题,北京市科委认真研究印刷产业全链条,整合产学研用优势资源,依托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推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绿色制版技术研发获得重大突破并在怀柔产业化落地。该技术不但能实现高效快速直接打印制版,并且无污染、成本低。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报纸、杂志、书籍、包装等应用领域进行了应用验证,并实现了北京日报集团《京郊日报》的日常印刷。“今后,纳米绿色制版技术还要扩展,比如说我们要跟艺术品结合,我们把打印的概念扩展,不仅可以打印到纸上,还可以打印到玻璃上、地板砖上,都可以通过纳米材料做成艺术品。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污染问题,也能够推动相应的设计、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延林说。
“喷墨数字印刷技术可以推动印刷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万荣介绍,这项技术获得突破之后,可以解决传统印刷很难实现的小批量图书出版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推动网络出版的发展。目前该技术在科委的支持下,已经完成了四款样机的研制。
第四是支持数字出版业加速发展。数字出版是出版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兴出版业态,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具有存储海量,搜索方便、传输快捷、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近年来,北京市科委重视培育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业态,支持汉王科技、北京出版集团等单位研制出全球首款手写电纸书、全球最大的中文图书资源平台——汉王书城,开发了全球唯一的对各类数据库资源进行统一检索和查看的移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