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涉嫌网络暴力
2008-11-30 16:29:032008年4月17日,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原告王菲的妻子姜岩在博客上诉说自己丈夫有外遇后,从24层的家中跳楼身亡。网友闻讯在网上声讨王菲,随后启动“人肉搜索引擎”,将王菲的电话、单位、家庭住址等个人资料公诸于众,网友对王菲的指责也从网络蔓延到现实。3月28日,不堪其苦的王菲将3家当事网站告上法庭。
王菲的代理人、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雁峰表示,本案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网友使用了“人肉搜索”公布个人隐私,二是网友通过“网络暴力”侵犯原告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伴随着“网络暴力第一案”的审理,“人肉搜索”的功过是非也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人肉搜索”的威力
“人肉搜索”有许多“业务”,但是最引人关注的是其中对人的追踪搜索。
“人肉搜索“的第一次发动是在2001年,当时的猫扑社区有一个人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是其女朋友,有人则指认该女子为一位AV女演员。很快有人查清此照片属于微软的一位女代言陈自瑶,并且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
而2006年4月发生的“踩猫事件”被看成“人肉搜索”发挥作用最成功的范例。
当时,几个残忍虐猫的视频被上传到了网站,引发众多网民的愤怒,“人肉搜索”引擎随之启动,网民们靠视频截图中出现的大桥,认出了视频拍摄地点是黑龙江萝北县,并通过展开各种有限的线索迅速挖出了踩猫者——一位离婚的中年护士。
此后,“人肉搜索”开始在整个互联网蔓延,猫扑、天涯、西祠等社区都聚集了大批活跃的“赏金猎人”。“人肉搜索”的威力也随之爆发。铜须门、流氓外教、外企女白领乃至最近的三七事件,让我们屡次看到事件主角因露出蛛丝马迹而被无所不在也似乎无所不能的网友抽丝剥茧后,一个个露出真面目。
“大家一起上,所有掩饰都会被扒个精光”,热衷于“人肉搜索”的网友“西方不败”说,“人肉搜索”通过发动群众,总能把藏匿的个人从茫茫人海中翻出来,从而让他们对在网络上公布出来的事件负责。这个过程也被一些网友形象地用一个残酷的词来形容——扒皮。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一幅黑色漫画,一条狗坐在计算机前敲击键盘与另外一条狗交谈的单幅漫画,漫画的标题是“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也让很多网民一直有一个错觉,认为网络的虚拟性会让传统社会的隐私在网络虚拟世界得到最大的满足与保护,然而事实却似乎并非如此。
“西方不败”说,自从有了“人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可能知道你是一条狗,而且还能知道你是一条什么狗。”
没有数据也无法统计目前有多少人在参与“人肉搜索”,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人肉搜索”中,网友们自发地寻找他们共同关心的人物或特定目标的所有信息,其搜索能力远胜于任何先进的网络搜索。
“人肉搜索”的隐忧与未来
但是,随着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庭审理,很多人开始诟病“人肉搜索”的破坏性。
在原告王菲起诉后,网友“水军4400”就把“倒王派”称之为“网络暴民”,他认为即使王菲有责任,他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同样不容践踏。
“面对众多网络事件,网民的主流反应是正义感和社会良知的表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说,各种声音及舆论的出现,都有利于事件真相的公共呈现。“然而,难免有些人会反应过度,将他人的生活隐私公之于众,甚至出现‘网络通缉’‘万人追杀’等过激言行。尽管其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其表达方式和实际行动是否理性仍值得商榷。”
喻国明认为,“人肉搜索”经常和个人隐私相关连,也非常容易涉及到法律和道德问题。所以,我们在互联网上不应该轻易地公布他人的隐私,一旦公布将是覆水难收,有可能对他人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这是对他人隐私的不尊重,同时也会使自己陷入法律困境。
事实上,人们通过公布在网络上的“真相碎片”往往会形成对事件主角的片面印象,多数是放大了其恶的一面。然后熟悉网络应用的网友和一些热心人(或好事者)很快“发掘”出事件主角的真实身份,紧接着躲在网络背后的网友通过帖子、电话、信件对当事人进行攻击。当网友们高举“道德之剑”对当事者肆无忌惮地征讨时,没有人会顾忌当事人的感受。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肉搜索”对我们每个人也都产生了威胁。在这个拍摄、录音工具随身、随时携带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任何一个人在公共场合的行为,都有可能被拍客、播客甚至博客记录下来,拿到网络上讨论,而不甘寂寞的网友一般也不会只把事情当作一种现象进行讨论,他们会想方设法找到你这个人。当“人肉搜索”展开后,你的同学、同事、朋友等,都可能是那个把你社会身份送到大家面前的人。即便你的事情是在私下做的,也许是隔墙有耳,也许是电脑中了木马,你的所作所为都可能泄露。当然,还有一些属于被“人肉搜索”“误杀”的,手机号码莫名其妙被贴到一些分类信息网站,然后私人生活不堪其扰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了。
从理论上来说,“人肉搜索”是目前最能充分展示人类智慧的搜索引擎,因为原则上每个网民都是这个搜索引擎的一个终端,在这种问与答的形态下,每个人的学识、见闻、关系都将成为这个搜索引擎的资料库。善用之,则可以获益无穷。
“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正确的做法是让日益完善的各种制度对其进行规范,并在法律的配合下抑制其消极面。
“人肉搜索”,其实指的就是利用人来代替电脑,提供搜索结果的一种搜索机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发动所有的网友群策群力,为遇到困难者提供相应知识或线索,其精髓在于“发动人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人肉搜索”是“猫扑(mop)”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跟很多论坛一样,猫扑上面也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同时,猫扑有种虚拟货币叫做Mp,问问题的人往往会用Mp来奖励可以帮助他们的人。虽然Mp不能吃、不能喝,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醉心于挣取更多的Mp。那些惯于通过回答问题挣取Mp的人,在猫扑一般叫做赏金猎人。
于是很有趣味的一幕出现了,某人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在猫扑发贴并许诺一定数量的Mp作为酬谢。很快,就会有赏金猎人看到这个贴子,他们就会去用搜索引擎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争先恐后地把找到的答案回在帖子里面邀功。最后,提问题的人得到了答案,赏金猎人得到了Mp,皆大欢喜。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