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个核酸,下巴就掉了,别笑!其实很常见
2021-08-16 22:26:00前段时间,一则新闻让人又心疼又好笑。
广东突发新冠疫情,一位广州大学生梁同学在做口拭子核酸检测时,张大嘴巴让医生采样。
不料,采样后,嘴巴竟然合不上。他急了,说不出话来,只能“啊啊啊”地求助,口水不断地从嘴边流出来。
幸好,现场就有一位口腔科医生,当即赶来,诊断为“颞下颌关节急性脱位”,即下巴脱臼。马上施行手法复位,3秒就帮他将下巴复位。
梁同学既开心又尴尬。
原来,真的有“掉下巴”这回事!
张清彬教授指出,口腔科里,“掉下巴”是较常见的临床急症,并不罕见。
他们,统统都“掉下巴”了
“掉下巴”的直接原因,往往都是张嘴过大。比如以下情况——
●追星成功,笑掉下巴
90后男星费启鸣是杨幂的粉丝。去年9月,他发微博祝杨幂生日快乐。杨幂看到后,回复了一句“谢谢”。
费启鸣开心不已,在微博上发了一连串“哈哈哈哈哈”。没想到,最后笑到下巴脱臼,要紧急就医。
2015年,还有一位山东烟台的老太太,在列车上打牌时,摸到一副好牌,开心过头,咧嘴大笑,结果也出现下巴脱臼。
●打个哈欠,就掉下巴
2019年,在一列从昆明开往广州的列车上,一位女乘客感到困倦,张嘴打哈欠,然后嘴巴就合不上了,口角流涎,言语不清。
所幸,那天列车上,刚好有一位急诊科医生。他赶来时,起初还担心女乘客是突发中风,查体后才松一口气——只是下巴脱臼。
此外,拔牙、补牙时,或做胃镜时,患者张大嘴巴,有时也会引发下巴脱臼。
大家都张口测核酸,为什么只有他出事
在生活中,张大嘴巴的情形不少见,怎么有人偏偏会“中招”?
张清彬教授介绍,下巴脱臼,即颞下颌关节脱位,是由于下颌骨的髁突滑出关节窝以外,无法自行“退回去”。
如果不是外力(如被人打或碰撞)所致,突发下巴脱臼,多是因为下颌关节韧带松弛。
松弛的原因,多见以下几种——
一是,先天所致,即颞下颌关节发育不完善,下颌关节不够稳固。
二是,平时经常张嘴大笑大唱,嘴巴大张大合过度,又或是,经常吃硬物、长期单侧咀嚼,导致单侧关节疲劳。
三是,老年人出现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变。
四是,罹患系统性疾病,全身体质孱弱者。
这些人群在日常,都要注意避免张口过大。
3秒复位,神奇!
下巴脱臼的急救,似乎非常简单——
只见医生站在患者面前,将两只大拇指伸进患者口内,其他手指从外面托住下巴,下按,加压,后推,几下就使下巴复位。
网上,也流传类似的复位法教学视频。学一学,就不用怕下巴脱臼?
张清彬教授说,不建议大家自行学习使用。
看似简单的复位法,也需要熟悉病情和下颌骨髁突位置才能做到,否则可能造成损伤,得不偿失。
如果下巴只是轻微掉出,可以先尝试轻轻向后推下巴,再左右掰一下,旋转一下,有可能将下颌关节推回去。
如果无效,还是建议尽快就医。
掉了一次,可能就容易掉第二次
很多人下巴脱臼后进行复位,以为就没事了。不久,却发生第二次,第三次……
像这次新闻中的梁同学,之前就曾出现过下巴脱臼,复位后没有在一定时间内用绷带固定,这次一用力张大嘴巴,又出事了。
张清彬教授解释道,下巴脱臼,根在下颌关节韧带关节囊松弛。只将下巴复位,而不进行治疗,并不能解决关节韧带和关节囊松弛的问题,所以容易复发。
有些人反反复复发作,更会加剧关节韧带和关节囊松弛,甚至并发关节盘损伤。
那怎么办?
张清彬教授说,第一次发作,就是最好的治疗时机,应严格遵循医生的规范治疗建议。
关节韧带或关节囊松弛程度轻的,下巴复位后,平时注意不要大笑、避免张口过大即可。
松弛程度中等,复位后需要用绷带对下巴制动、固定,巩固韧带。
松弛严重的,需要注射硬化剂到关节囊,限制关节活动,甚至手术治疗。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