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舍尔Hs.123的中国往事
2013-11-25 19:53:33亨舍尔Hs.123的中国往事
陈应明 钟义辉
1932年纳粹德国在希特勒执政后开始重整军备。在航空方面,除将一些原作为民用的飞机改为军用外,还大力研制新型军用飞机,亨舍尔(Henschel)Hs.123型战斗/攻击机便是其中之一。
Hs.123型战斗/攻击机于1934年研制完成,该机除副翼、升降舵面及方向舵面是蒙布外,其它部位均是铝合金蒙皮,上下翼间使用一片较大的支架,均不装配加强张线,是当时同类型飞机仅有的。次年5月8日,该机以Hs.123A-0首飞后不久开始投产,并随“兀鹫军团”投入西班牙内战接受实战检验。此时,容克公司虽然研制出容克Ju 87俯冲轰炸机,但Hs.123仍有自己独特的优势。Hs.123产量不多,最后一个Hs.123中队直至1944年才最后退役。鲜为人知的是,Hs.123还有一段中国往事。
图01 亨舍尔Hs.123A-1在中国组装后的早期涂装 陈应明/绘
中国在1936年左右曾聘请过一批德国军事顾问,据推测可能由他们建议,通过驻香港德国商行以2 017 600马克的价格购入了12架Hs.123A-1型。1938年初,这批Hs.123的散件、备件及相应器材运抵香港启德机场,再转运至衡阳第一飞机修理厂装配。同年6月4日,组装好的Hs.123A-1配备给空军直属第15中队,飞机编号为1501~1512。该中队队长陈尉文,副队长余平想,先集中于南昌训练。6月18日,当1507、1508、1510号机在吉安训练加油时,忽遇日机来袭,三机紧急起飞截击,可惜高度欠佳未能接触,仅迫使日机投弹后逃脱,无功返航,是为该队首战战况。
图02 运抵中国组装完成后的1510号机
图03 中国空军装备的Hs.123机队
1937年 8月13日,日本发动上海战役后,日舰企图沿长江直侵我国内地。为了阻止日军,我军方面将已退役的一批旧军舰及船只自沉于江阴河口,但留存战斗的“逸仙”号及三千余吨之“宁海”号巡洋舰在反击日机攻击时也被炸沉。在与溯江西进的日军展开的马当要塞(今江西彭泽县境内)防御战中,中国空军向攻击马当要塞的日舰发动了猛烈袭击。6月28日,余平想率机5架,各携带50千克炸弹4枚,首次由南昌起飞攻击马当江面日舰,遭日舰高炮还击,又遇日中岛95水战截击两次,1510、1511号机均受轻伤,但坚持返回基地。如此等等多次参加轰炸日舰,虽然未被击落,但受伤与机械故障不少。其时马当战役也临近结束,便于同年8月将剩余的飞机拨交驻梁山的驱逐机总队(当时称战斗机为驱逐机),共同集训。10月22日,日本出动18架战机空袭梁山,接到警报后余平想率领能使用的4架Hs.123配合该队的几架霍克Ⅲ及伊-16升空拦截日机,但由于起飞过晚,未能截获投弹后逃离的日机。
图04 中国空军飞行员在受损的Hs.123飞机前拍照留念
1939年6月1日,原34中队改为空军直属中队,派往兰州驱逐总队共同受训。7月5日,由原15中队队长及队副率领剩余的4架Hs.123A-1从遂宁飞往兰州,交付34中队作为教练机集训,但其时34中队均使用新型的伊-16战斗机,Hs.123A-1性能已不符合要求。4个月后,原15中队人员先后被分配到空军各单位,除留各队编制外,所剩的4架Hs.123A-1便封存退役。1940年12月1日,直属15中队正式裁撤。但损坏的Hs.123A-1飞机仍在发挥余热,其部件被作为航空教材使用,其中一架较完整的Hs.123A-1移交给四川空军初级学校作为教学示范。
图05 封存退役后移交四川空军初级学校的Hs.123
链接
亨舍尔Hs.123A-1主要技术数据:
翼展 10.50米
机长 8.33米
机高 3.76米
空重 1420千克
起飞重量 2350千克
最大速度 314千米/小时
升限 9000米
航程 860千米
动力 一台880马力BMW132DC星形活塞发动机
武器 2挺MG17型7.9毫米机枪
1枚250公斤炸弹(机腹中央挂架)或4枚 50千克炸弹
乘员 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