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10113_104080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车主之友》

《车主之友》

开博时间:2016-11-21 21:15:00

国内第一本将汽车知识、时尚生活、汽车文化、汽车应用、购车指导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汽车时尚类杂志。被消费者誉为“ 最具有可读性”和“性价比最高”的汽车时尚类杂志……

文章数
分享到:

领先科技撑起销量的腰杆儿——倍耐力高价值产品持续发力

2021-01-13 14:55:00

  18英寸及以上市场占有率约20%,RFT缺气保用轮胎占市场近50%份额,正在推进的原配轮胎项目中30%为新能源车型,一直以来倍耐力称得上中国轮胎市场高端产品的典范。支撑产品开疆拓土的,是背后持续发力的领先科技。

  2  2021年1月7日,倍耐力于上海举办媒体沟通会,展示倍耐力高价值产品、技术以及倍耐力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规划。倍耐力旗下产品线——主打超高运动性能的P Zero,强调舒适及均衡性能的Cinturato,SUV车型的理想之选Scorpion,以及倍耐力先进轮胎技术——SEAL INSIDE™(自修补技术),ELECT™(电动车轮胎技术),PNCS™(噪音消除系统),RUN FLAT™(缺气保用技术)在活动现场悉数亮相。

  其实正如我们了解的,一直以来倍耐力在大尺寸和专用技术轮胎等高端轮胎领域表现不凡,支撑这些成就的是倍耐力始终抢先将领先科技导入量产产品带给消费者。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倍耐力王牌科技缺气保用轮胎,早已成为奔驰宝马等高端汽车制造商的选择。倍耐力缺气保用技术能在紧急情况下维持轮胎对汽车的支撑和操控,通过在轮胎胎侧结构上采用特殊的加强型材料,即使在轮胎失去气压时也能保障继续安全行驶一定距离(在最高不超过80km/h的速度下继续行驶行不超过80km)。

  在2021年内,倍耐力将在Cinturato P7轮胎上导入内部自修补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轮胎构造技术,能够确保被外物刺扎的轮胎在不漏气的情况下继续行驶,旨在尽可能避免因轮胎失去胎压影响驾乘安全。在轮胎完整性未受到影响的条件下,可应对大多数刺扎情况。

  提升车辆舒适性表现的噪音消除系统则是一项减少车辆内部噪声的技术,通过贴附于轮胎内壁的吸音装置,可减少25%的道路噪声,从而提高出行的品质。

  当前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倍耐力在此方面同样具有充足的技术储备,那就是电动车专用轮胎的ELECT™技术。对于此项当前热门的技术,倍耐力亚太区首席执行官 Giuliano Menassi进行了详细介绍。

   对于日常车主来说,可能会觉得电动车与以往的燃油车驾驶起来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电动机和内燃机不同的输出特性对于轮胎来说,性能要求会有很大差别。内燃机的动力是逐步提升的,而电动机是可以在起步即输出最大扭矩。Giuliano Menassi举例说,在电动车领域,入门的车型,比如特斯拉Model 3,它的扭矩输出就可以和法拉利的跑车媲美,尽管它们的最高车速相差很多,但对于轮胎来说,要求都是很高的。

  对于电动车型独特的性能要求,倍耐力给出的答案是电动车轮胎技术ELECT™。简单来说,电动车轮胎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到更好的表现:滚动阻力、抓地力、空气动力学表现和强度。更低的滚动阻力意味着在车辆行驶时消耗在轮胎上的能量更少,这对于提升电动车的续航里程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有些矛盾的是电动车轮胎反而需要具有更好的抓地力,因为电动车普遍质量更大,需要轮胎提供更好的抓地力才能保证车辆的制动性能。轮胎的空气动力学表现以及胎面花纹的设计,对于电动车也很重要,因为电动车运行安静,消费者就会对来自于轮胎和路面的噪声以及风噪更为敏感。最后就是之前提到的车辆大自重和动力输出大扭矩,要求轮胎具备更高的强度才能保证使用寿命的要求。

  不断研发创新科技,并且迅速将这些最新技术导入量产产品,使得倍耐力在高价值产品方面始终占据领先地位。同时作为一家拥有近150年历史的意大利轮胎品牌,倍耐力除了拥有丰富的产品技术、高价值的定制化服务,还与万宝龙、PUMA等全球知名品牌联名出品跨界合作产品。

  在赛车领域、体育运动领域、时尚和文化领域,倍耐力同样拥有诸多建树。倍耐力在全球广泛参与350余项两轮和四轮赛事,自2011年起成为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的全球轮胎合作伙伴, 并续约至2023年。在体育运动领域,倍耐力赞助了FIS高山世界滑雪锦标赛和IIHF冰球世界锦标赛,并联合赞助Luna Rossa参与第36届美洲杯帆船赛。在艺术文化领域,诞生于1964年的倍耐力年历早已经成为倍耐力公司企业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一种永远走在时代前端的先锋精神。 “不止于轮胎”的倍耐力精神背后,所代表的是意式文化与品位。

  本文来自《车主之友》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