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科学密探

全国现存感染者114万例,艾滋病毒到底是如何攻击人体的?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它是人类一直未攻克的疾病,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死神的化身,在过去的40年里,夺去了众多鲜活的生命,它就是人人闻之色变、避之不及的传染病——艾滋病
  这个直径只有120纳米的小小病毒是如何攻击人体?何时疫苗才能面世?我们又该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今天,就和胖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艾滋病毒,艾滋病毒到底是如何攻击人体的,我们该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
  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发现于198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正式对其进行了报告。1982年,这种疾病正式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为艾滋病(AIDS)。我国于1985年首次发现艾滋病患者,但是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早在1982年就已经出现在了我国,并感染了我国公民。
  艾滋病病毒又被称为HIV病毒,病毒的基因组是两条相同的RNA。我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时候就知道了,相比于DNA的双链结构,RNA的单链结构更容易发生基因变异,这也成为了HIV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病毒复制产生子代的过程中,其遗传物质会发生高度改变,导致它的基因组比已知任何一种病毒基因都复杂。这个特点不仅是HIV在免疫和药物压力下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病毒难以消除的主要原因和疫苗研制的主要障碍。
  更棘手的是,从HIV的名字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是一种针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对象,从而使人丧失免疫功能,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提高恶性肿瘤的病发率和病死率。
  相对于它强大的破坏力来说,其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三种。艾滋病在我国诞生初期,得病的人大部分都是由于注射毒品和血液制品污染。但是现在,性传播正悄然成为我国艾滋病的最主要传播方式
  HIV侵入人体后,会经历一段平均时间为8-9年的潜伏期,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这类人群被称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等到病毒瓦解了人体的免疫防线,患者的病情会急剧恶化,迅速患上各种感染性疾病和癌症,处于这个阶段的人群,才会被称为艾滋病患者
  HIV病毒的复制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病毒进入细胞,然后病毒的RNA基因开始逆转录合成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上,接着在宿主细胞内开始转录合成新的mRNA,mRNA再合成新的病毒蛋白,组装新的病毒颗粒,最后进行病毒的扩散和转移
  到目前为止,艾滋病需要终生服用抗病毒药物,而药物价格普遍较为昂贵,很多患者都不会主动购买,甚至有人买不起。为此,我国出台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其中“四免”指的是: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实施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对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实行免费上学;对艾滋病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减少母婴传播。“一关怀”指的是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并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患者参加生产活动。
  国内现有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介绍目前国际上共有六大类30多种药物,分别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融合抑制剂(FIs)及CCR5抑制剂。国内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有NRTIs、NNRTIs、PIs、INSTIs以及FIs五大类(包括复合制剂)。其中NNRTIs和NNRTIs用来抑制病毒RNA的转录过程,PIs抑制新的病毒蛋白的合成,INSTIs阻碍病毒合成的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过程,其药物则是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混合药物疗法是对付艾滋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既可以阻止艾滋病病毒繁殖,又可以防止体内产生抗药性的病毒。因为这种方法是把不同的药调在一起,就像调鸡尾酒一样,因此,也被称为“鸡尾酒疗法”。此方法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通过至少三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可以减少有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研发HIV疫苗
  泰国研究的“RV144”实验,该疫苗以金丝雀痘病毒为载体,以gp 120蛋白加强免疫反应,形成联合免疫;美国研制的“Mosaic”疫苗,用镶嵌的方式进行疫苗设计,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多种HIV毒株的免疫反应,增强了机体识别不同HIV毒株的能力,以应对HIV的高度变异;日本研制的“SHIV-Ag85B”疫苗,可诱导对致病性SHIV(通过减毒的猿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产生强烈的无菌免疫反应;以及我国研制的以“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我国消灭天花的疫苗株)为载体研制”的疫苗等。世界上各个研究团队对于疫苗的研究从没有放弃,但是科研是仍重而道远的,我们应该对此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
  此外,2021年11月15日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拉贡医学研究所免疫学家徐宇研究团队在《内科医学年鉴》上针对世界上第二例未经治疗而自愈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情况进行了报道。
  去年8月,被称为“旧金山患者”的洛伦·威伦伯格成为全世界第一例自然自愈的HIV感染者。这名患者的基因组中没有发现完整的HIV病毒序列,这表明她的免疫系统或已清除了HIV病毒库,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清除性治愈。徐宇研究团队对这名患者的数十亿个细胞进行了测序,但未找到任何可用来制造新病毒的HIV序列。这是已知的第一例无须干细胞移植的清除性治愈病例,相关论文曾在线发表于2020年《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两名患者都有一种共同的特定杀伤性T细胞反应。如果能够理解这种反应背后的免疫机制,他们就有可能开发出治疗方法,促使其他患者的免疫系统在感染HIV的情况下模仿这些反应,实现清除性治愈。
  通过对疫苗以及相关免疫机制的不断研究,艾滋病这个无解之题在不久的将来终会迎来它的答案。
  在没有特效药以及疫苗的今天,防控才是第一要务!只有正确认识艾滋病,才能做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国科学技术馆三层“科技与生活A厅”陈列有相关展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学习。
HIV疫苗,艾滋病传播途径有哪些,如何预防感染艾滋病
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品《敞开大门的躯体》
  今天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为“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希望大家和胖科一起为终结艾滋病、向“零艾滋”而努力前进!
  创作团队: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团队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1230_1062556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