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分悬疑剧《隐秘的角落》虽然已大结局,但这剧后劲不小,不少网友调侃,剧中的配乐可谓是“阴乐”,配合剧情使用让人当场想去世……为什么音乐就能对人的感受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光看名字就可以开始害怕了
条件反射让儿歌变恐怖童谣
其实不带入剧情,单听《小白船》,我们会以为这只是一首普通且纯真的儿歌。但是,每次谋杀时它都是BGM,一旦接受了它是安魂曲的设定……那么这首童真的儿歌就会变成真正的恐怖歌谣,这是条件反射的作用。
条件反射也是一种神经活动,又称作“前馈控制系统”,指两样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因为长期一起出现,之后当其中一样东西出现时,便无可避免地联想到另外一样东西。比如犯罪片《发条橙》《这个杀手不太冷》也是同样的套路,都是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凶杀案多次同时出现,反复刺激观众的反射神经。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谋杀
《发条橙》的谋杀
以致于观众一听到古典音乐第九交响曲......脑海中的画面都是凶杀。
音乐中的魔鬼区间
有没有歌曲本身就是恐怖的?科学家发现,反节奏的非线性的噪音会让人或者其它哺乳动物不安。放在音乐中,可以具体到A调到降E的区间,或者是降D到G的区间。反复用这种不和谐的节奏可以带来不快。比如在中世纪,音调当中有一个区间甚至开始被称为“魔鬼的区间”,它指的是间隔三音,或增四音。
很多音乐让我们莫名觉得恐怖,也可能是因为令人不适的音乐区间在其中用的太频繁。
惊悚音乐让大脑变得戒备
除了以上两种原因之外,在我们听歌的过程中,大脑与身体也在同步做出许多复杂的处理与变化。
听歌时大脑激活的部分区域:
大脑【双侧颞上回、颞中回、右侧额下回后部】主要负责识别这首音乐是什么
还有大脑的边缘系统包括【前扣带回、杏仁核、基底神经节】主要负责辨别音乐里的情绪
一般,我们大脑识别某个音乐,负责情绪部分、注意力部分、奖励部分都要齐上阵,不过不同风格的音乐激活不同区域或程度也大不一样。
除此以外,【杏仁核复合体】是决定恐怖音乐会不会被正常读取的区域。杏仁核也是情感加工的重要脑功能区,担当着识别恐怖音乐不可替代的重任。
如果一个人的【单侧颞叶前内侧包括杏仁核复合体】被切除,那么他将识别不出恐怖音乐里的恐怖感觉,但是对其他悲伤、喜悦的音乐却能识别出。
恐怖音乐不仅会让大脑有着特定的激活范围,它还会让神经更快、更激烈地做出反应。
大脑神经对恐怖音乐的反应是快速激烈的,悲伤音乐却是缓慢持久的。
恐怖音乐让【大脑前额内侧皮层】激活更明显,这部分是负责情感加工的,激活的越多,注意力就会越集中,身体也更警觉。这是进化过程中,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危险提示。
想象刀耕火种的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战战兢兢的捕猎生活,听到那些惊悚的、恐怖的,或者不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声音,就会迅速开启戒备模式,为战斗做准备。代代相传到如今,大脑会对这类负面声音很敏感,也会第一时间做出戒备反应,给身体释放更多潜能。
听这些音乐分泌多巴胺
在听《火红的萨日朗》时,大脑的状态:
恐怖音乐的主要处理核心区为【杏仁核】,舒缓音乐的处理特色是【奖赏途径】。
创造愉悦情绪的音乐点亮了【中脑边缘通路】,而那恰好是给人带来愉悦奖赏的大脑机制所在的区域,同时也能触发一些【杏仁核】和【海马体】的响应。
越是自己喜欢的音乐听起来就越愉悦,因为中脑边缘通路【伏隔核】的激活水平会更高,并且【伏隔核与听觉皮层、腹内侧前额叶】等音乐加工脑区的功能连接也更强。
【伏隔核】与【纹状体】同是大脑奖赏系统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帮助生物适应很多行为。比如觅食成功、达到某些目标、需求得到满足时,大脑的奖赏系统就会激活并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让我们尝尝这胜利的“愉悦感”。
所以,不同音乐对大脑产生不同的刺激,自然会让人感受不同。
再看《隐秘的角落》,一个个本就令人紧张的生死攸关的画面,再加上相得益彰的惊悚配乐,充分调动起了我们身体的警觉,吓得快“去世”也实属正常。
参考资料:
[1]王昕,关涛. 负性音乐情绪的神经机制对比研究 [J]. 中国音乐, 2019,No.158 04 145-151.
[2]孙亚楠,刘源,南云. 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及其脑机制的相关研究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9,19 01 47-52.
[3]项爱斋,张云亭,张权,李威. 音乐刺激激活人脑情感系统的fMRI研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02 107-110.
《压力太大,听音乐调节情绪,这真的有用吗?》认知与发展心理研究室党支部 科普知心
《音乐为何会让我们产生特定情绪?》 利维坦
创作:中国科技馆新媒体团队
审核:彭谨 新媒体团队特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