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61219_45050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科技知道

夜食癖是个什么鬼?

长期夜间进食,无论是习惯性在夜间吃零食,或是因白天节食而在晚上进行的卡路里补偿,都可能诱发一种进食障碍——夜食癖(Night-Eating Syndrome)。但不是每个爱在晚上吃东西的人都有这种病。

夜食癖在心理疾病中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调查显示,人群中约有1~2%的人患有夜食癖,而过于肥胖的人里10%都患有夜食癖。夜食癖与暴食症经常共同出现。他们往往会在晚饭后吃过多的食物(常是高热量、不健康的食物),甚至会在入睡后还醒来继续吃(即使完全不觉得饿)。此外,夜食癖患者身上可能还会存在清晨厌食、失眠等症状。

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夜间进食,对患有夜食癖的人们来说夜间进食并不是令人愉悦的,只会让他们感到痛苦万分,并引发自卑及抑郁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患者通常会对自己夜间进食的情况有觉察,并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产生羞愧、罪责感。

关于夜食癖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去年发表在Cell Reports上的一篇论文称,夜间进食与基因有一定关系——有些人生来就更爱在夜间吃东西。哈佛大学的Frank Sheer等人证明,人类的昼夜节律决定了晚上是一天之中我们最饿的时候。

在Frank Sheer的实验中,12名健康、非肥胖的成年男性在昏暗的实验室环境中生活了13天。他们每天睡眠充足,每隔4小时吃同样的、适量卡路里的食物。在饮食被完全规范化的情况下,他们最饿的时候还是晚上:饥饿的高峰出现在晚上8点,低谷则在上午8点。比起在白天时,被试者在晚间对甜、咸味及淀粉类食物有更多的渴求。

这项实验的合作者、俄勒冈职业健康研究中心的Steven Shea认为我们可以从进化的角度解释这一研究结果:对人类的祖先而言,食物是稀有资源。他们不知道今天吃完一餐后明天还会不会有下一餐,所以对生存最有利的做法就是在晚间尽可能吃更多的食物,这样一旦第二天没有及时找到食物,身体也有足够的能量供给日常活动。

最新的一项研究则表明:白天和夜间相比,同样的食物能够带来的满足感有区别。大脑会觉得夜间进食更难饱,因此我们倾向于在夜间吃得更多。研究发现,同样的食物在夜间对我们大脑中觉得“吃饱了、好满足”的区域激活更少,继而引诱我们去吃更多的食物。也正因为如此,夜间进食更有可能带来一些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肥胖问题专家Edward Saltzman指出,一旦我们习惯了在晚上进食,就会越吃越多。

人们在夜间进食,很多时候是为了缓解一天之中受到的情绪影响,试图分散分散注意力或让自己感到愉快。有多项研究证明了消极情绪和不健康饮食之间存在关系——安慰性进食。不过,夜间进食更容易让人们形成情绪化进食的习惯。也就是说,习惯晚上吃东西的你,更容易形成心情不好就要吃东西的抗压方式。

想停止在夜间的进食,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调整作息时间,把睡觉和起床的时间前移。在我们清醒时,人体每隔4~5小时会产生一次进食欲望。如果我们在凌晨两三点左右甚至更晚(晚饭过去4~5小时之后)还不睡觉,就很难拒绝夜宵了。我们容易想当然地以为,不就吃点零食垫垫肚子,至于嘛。但这些食物往往高糖、高脂,有些调味剂还会让你不知不觉地越吃越多。因此,如果不得不熬夜又觉得饿时,建议吃些接近正餐的食物而非垃圾食品。比较健康的做法是准备一顿类似“迷你正餐”的夜宵,一来它是定量的,不会像零食那样不知不觉吃很多;二来正餐的营养比较均衡、含有较多蛋白质,更容易饱腹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夜间保持清醒。

本文来自:《科技生活》周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北京科技报_1]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9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61219_450508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