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世界上最长寿裸鼹鼠的奇特一生

你的身体遵循冈珀茨死亡定律,这是一种数学模型,它量化了动物的内在死亡风险,其随着动物衰老呈指数型增长。但裸鼹鼠并未遵循这一定律。(图片来源:BEN PASSARELLI/CALICO LIFE SCIENCES, LLC)

Joe自从1982年出生时看起来就很老。他通身粉色,斜眯着眼,皮肤还皱巴巴的。牙齿也长得很奇怪:他的门齿长在嘴唇外面。当他为自己的管型身体挖土打洞时,这样的门牙可以防止泥土进到嘴巴里。

“他一直都长得一模一样,毫无变化。”Rochelle Buffenstein说道。Buffenstein是一位比较生物学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就开始研究裸鼹鼠(naked mole rats)了,那时她正在南非的开普敦市做她的博士课题。也正是在那里,她遇到了Joe。(由于这只裸鼹鼠没有官方的称呼,所以我们还是叫他Joe吧。)由于裸鼹鼠总是呆在黑暗的地道中,几乎不接触阳光,在那之后过了几年,Buffenstein开始做裸鼹鼠维生素D代谢的研究,于是她带着几只裸鼹鼠(作为研究对象)去了约翰内斯堡。而Joe没能和她一起,最终飘洋过海去了辛辛那提动物园。不过别担心,Joe和Buffenstein很快就会重逢了。

在九十年代后期,Buffenstein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她的裸鼹鼠就是不死。

“他们的年龄都超过了15岁,这按照啮齿动物的标准来说算极其长寿了。”Buffenstein说,“所以我当时想,‘哇,他们本来最多只能活六年,而现在已经活得比最大寿命的两倍还要久了!’”于是她转而进行衰老的研究,这个领域很重要但在当时还很少有人涉足。21世纪初,Joe的另一半在动物园离世,所以他需要一位新伴侣。Buffenstein在纽约的实验室里帮他建立了新的裸鼠种群并让他加入进来。从那以后,Buffenstein在纽约、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研究岗位任职时,Joe一直伴随左右。

现在,Joe依然是一只皱巴巴的啮齿类动物,喜欢吃根茎类蔬菜。但他已是Buffenstein那里最年长的裸鼹鼠了,也是有记载以来最长寿的——今年他已经满39岁啦。这个年龄已经是正常鼠类寿命的九倍了,比其他大小相近的啮齿类动物的五倍还要多。

在Buffenstein着手研究裸鼹鼠的衰老时,她是极少数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者之一。而现在,裸鼹鼠研究大为流行,全世界的实验室都在探索他们的基础生物学机制,希望能够应用这些机制来研发预防人类衰老损伤的药物。

Joe几乎不会变老,但是你会。随着年岁的增长,你的细胞功能衰退,身体更容易患病,而最终会迎来死亡。氧化物质对DNA的损伤不断积累,而它们同样也会攻击蛋白质和脂肪,在微观层面从内部使你分崩离析。逐渐衰老的细胞不再复制,干细胞的储备耗尽,细胞间交流中断,炎症作用增强。驱使细胞衰老的并非是某一种因素,而是整个反馈循环的网络。而酶读取基因(的过程)就像在准备一份不同蛋白质的货物清单,这些蛋白可能会保护某种酶、某个基因,也可能在全身性过程中起作用。你的身体天生可以忍受前面那些小问题。“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修复功能几乎是完美的,”Vera Gorbunova说道。她是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生物老年学家(biogerontologist),在该校研究裸鼹鼠。然而,衰老开始后,“损伤的速度超过了修复”。基因解读酶功能衰退,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使大脑紊乱,线粒体破裂使肌肉变弱,而恶性肿瘤则生长旺盛。

图片里这位就是JOE。几十年前,他乘坐汉莎航空的航班从南非来到美国,在辛辛那提动物园呆了几年后,与人类老朋友Rochelle Buffenstein重逢。(图片来源:BEN PASSARELLI/CALICO LIFE SCIENCES, LLC)

衰老引起的损伤在不断积累的同时,也在加速产生。你的身体遵循着冈珀茨死亡率定律(Gompertz mortality law),它是一个数学模型,定量描述了随着动物变老其内在死亡风险呈指数增加的现象。虽然不同物种的寿命大不相同,但冈珀茨曲线的形状是一致的。实验室小鼠的死亡风险约每三个月翻一番,对于狗来说则是三年。人到了25岁后,死亡风险则每八年翻一倍。然而,裸鼹鼠却不遵循这项定律。

2018年,Buffenstein及同事发表了一篇论文,以说明裸鼹鼠挑战了冈珀茨死亡率定律。即使Joe已经35岁了,他的死亡风险仍然没有比两岁时增加一倍。裸鼹鼠当然终将死去,但死亡风险几乎平稳不变。

裸鼹鼠并不是永远不会衰老或生病。他们也会,但他们的身体不知怎的将这些过程减缓了。随着时间推移,正常哺乳动物的骨骼会逐渐变脆变细,而裸鼹鼠的骨骼仍然维持相同的矿物质含量,并且仍然那么坚固。人们随着年龄增加会堆积更多的脂肪。裸鼹鼠呢?完全不会。

“但最令人震惊的系统,”Buffenstein说,“是裸鼹鼠的心血管系统。”人类的动静脉会随年龄增长而变硬。血管壁硬化越快,心脏泵血就越困难,血压也就随之上升,死亡风险也就增加了。裸鼹鼠的血管却能在一生里都保持弹性。“从6个月到24岁,裸鼹鼠心脏功能的测量结果次次都没有变化。”

对人类来说,心脏病是首要的死因,癌症次之。在美国,约有40%的人会在一生中得癌症。而对裸鼹鼠来说,这个概率远低于1%。Buffenstein在2008年的一篇论文中报告,一个种群内800只裸鼹鼠无一发生癌症。截至2021年,Buffenstein称,在超过3000例裸鼹鼠尸体剖检中,仅发现了5例癌症。

“他们很好地进行了衰老,”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兽医病理学家Martha Delaney说道,“他们对年龄增长的适应很强,这在生理学上有点称得上是奇迹了。”Delaney主要研究动物园里的裸鼹鼠,通过活组织检查和组织切片来确定裸鼹鼠的死因。在检查了成百上千只裸鼹鼠以后,她在两只裸鼹鼠体内发现了恶性肿瘤,但这些肿瘤都不致命。随着年龄增长,裸鼹鼠确实会有肾脏和脑的损伤,但这些损伤很少发展为疾病。

这种意想不到的恢复力意味着,我们可能可以通过揭示裸鼹鼠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开发人类可用的药物或基因疗法。“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当下常常被用作癌症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动物模型的原因。”Delaney说。但不管裸鼹鼠热门与否,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成果,仍难以摸清。

科学家们想要知道应该如何改进人的生物学特性,来实现像裸鼹鼠那样长寿的效果。(答案可能是)消灭肿瘤。裸鼹鼠善于避免肿瘤发生,因此科学家认为,裸鼹鼠的细胞可能与保护性分子联系密切,这些分子能够阻止癌变细胞增殖。例如,裸鼹鼠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的p53蛋白,这种蛋白可以抑制肿瘤。在去年发表的研究中,Buffenstein发现裸鼹鼠结缔组织中的p53蛋白含量是人类和小鼠中的10倍以上,并且其存在更加稳定。

你还记得人类衰老与DNA等胞内其他成分的崩解是什么关系么?有一种名为NRF2的蛋白,也许能保护我们的身体免于陷入这种混乱之中。NRF2是一种转录因子,也就是说它会黏附在DNA上并激活一些保护细胞的基因。它像一名交通指挥员,在抗氧化剂、解毒剂和避免其他蛋白错误折叠的蛋白之间进行协调。“每次研究它,都能发现它好像能够调控其他一些对衰老和长寿同样重要的物质。”Buffenstein说。她继续说道,包括心脏病、糖尿病、抑郁症在内,“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疾病都会伴有NRF2水平降低。”

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都能产生NRF2,但Buffenstein最近发现,裸鼹鼠的NRF2活性更强,原因可能是它含量更高或结合力更强。药物研发人员也注意到,NRF2与治疗一些疾病的药物相关。例如,二甲双胍(metformin,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会激活NRF2,现在人们也在研究用这种药物来抗衰老。雷帕霉素(Rapamycin)是一种器官移植后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它也可以激活NRF2,并且将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寿命都延长约25%。现在正有临床试验在测试雷帕霉素对人类抗衰老的作用。也许NRF2同时帮裸鼹鼠躲过了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

但是,把这些已有的药物应用于抗衰老的新方向也会遇到问题:越多并不代表越好。NRF2水平太低或太高都会导致恶性肿瘤生长,p53蛋白也同样如此。“我们必须保持谨慎,因为很多疾病都会‘劫持’这些蛋白质为己所用。”Buffenstein说道,“在搞清楚这些蛋白质如何帮助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它们如何使人丧命,这二者之间只有毫厘之差。”

“裸鼹鼠可能有很多类似的特别之处。”Steve Austad说道。他是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Birmingham)的生物老年学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研究动物衰老。但是Austad认为,对这种独特的生物进行的研究,也可以在其他生物中开展。他提议,与其只关注这一个物种,不如研究一系列长寿的哺乳动物,例如北极露脊鲸(Balaena mysticetus,bowhead whale)和布氏鼠耳蝠(Myotis brandtii),这有可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键共性。“可能有些把戏大自然在造物时已经用了一次又一次,”他说,“我得说这些共有的机制才更可能是与人类相关的。”

明年,Buffenstein和她的团队将庆祝Joe的40岁生日。据我们所知,他只想要几口红薯,和种群里的鼠后共度美好时光,也许还要再来点防皱霜。作为一只如此长寿的裸鼹鼠,他前无古人,但也许会后有来者。

裸鼹鼠 (图片来源:美国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CC0)

作者:Max G. Levy

翻译:安君

审校:李诗源

引进来源:WIRED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1128_1060407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