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pixabay
致使秘鲁在这次疫情中表现得如此糟糕的原因有很多:医疗保健系统资金短缺且准备不足,ICU的床位极少;疫苗接种缓慢;病毒检测能力有限;非正规经济体庞大(即很少有人能承担得起不工作所带来的后果);以及住房过度拥挤等。此外,秘鲁还受到Lambda变异株的困扰。该毒株最初于2020年8月在秘鲁首都利马被报告,到2021年4月,秘鲁97%的测序样本中都已存在该毒株。
如今,Lambda已经蔓延至世界各地。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已在29个国家中发现了它的踪迹。报告指出:“Lambda 与多个国家的快速社区传播有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患病率上升,病例数增加。”
6月14 日,WHO宣布将Lambda列为“关注变种”(global variant of interest,VOI)。6月23日,英国公共卫生部也随之效仿,称其为“待研究的变种”(variant under investigation),因为它“在国际上传播,并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异”。据悉,在英国确诊的8例感染Lambda变异毒株的病例中,大部分都与海外旅行有关。

图片来源:pixabay
“关注变种”指病毒包含一些已知能够产生各方面影响的突变,所指影响范围包括病毒的传播性(即病毒传播的容易程度)、疾病的严重程度、病毒逃避宿主通过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的能力,或者是混淆诊断测试结果的能力。
许多科学家谈到Lambda的突变具有“不寻常的组合”,这可能使它更具传染性。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是病毒外壳上的蘑菇状突起,它能够协助病毒吸附于我们的细胞并顺利入侵。而Lambda突变株的刺突蛋白上具有7个突变位点,这些突变可能会使Lambda更易与我们的细胞结合,让抗体更难抓住病毒并进行中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和抗体(neutralising antibodies)并不是免疫系统“工具箱”中的唯一“工具”,它们只是最容易研究而已。T细胞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少量的突变可能不足以让Lambda完全避开我们的免疫系统,即使是不寻常的突变。
那么,我们有什么证据表明这些突变会使Lambda毒株比原始的新冠病毒毒株更具危险性呢?这样的证据少之又少。

图片来源:pixabay
目前并没有已发表的有关Lambda变异株的研究,关于这个话题只能找到少量预印本文章,即发表在期刊上但尚未接受其他科学家审查(同行评审)的论文。
一份来自美国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New York University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的预印本论文研究了辉瑞(Pfizer)和Moderna疫苗对Lambda变异株的效力。结果发现,相较于疫苗对原始病毒产生的抗体水平,疫苗对Lambda变异株产生的中和抗体仅有前者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从整体上看,这不属于中和抗体大量缺失的情况。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称,对Lambda变异株,这些mRNA疫苗很可能依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来自智利大学(University of Chile)的研究人员调查了中国科兴的Sinovac疫苗(又名CoronaVac)对Lambda变异株的效力。他们同样发现,与原始毒株相比,疫苗对Lambda变异株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下降到三分之一。
这两项研究均表明,中和抗体的作用至少部分被保留了,这一事实令人宽慰,尤其是考虑到这只是疫苗激发的免疫反应中的一个方面而已。
英国公共卫生部于7月8日针对Lambda变异毒株发布的最新“风险评估”报告显示,没有证据表明在哪个国家Lambda变异株的流行已经超过了Delta变异株。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不过就目前而言,Lambda变异株仍然属于“关注变种”状态,尚未达到“担忧变种”(variant of concern,VOC)级别。
撰文:Tara Hurst
翻译:许楚楚
编辑:戚译引
来源:the Conversation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