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足球迷们通常与足球俱乐部以及其他球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好像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一般似的。他们愿意终身支持自己的球队,哪怕在面对失败时也坚定不移。
人们需要牺牲自我才能融入团队或者共享信念,这乍一看令人困惑。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而个人付出的代价又非常巨大,如此好坏参半,更令人感到奇怪。历史上有许多文献很好地记录了这种行为,比如,从类似足球迷们的狂热支持,到恐怖组织的自杀行动。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认同融合的概念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起初,这一理论的发展源于对纽约911恐怖袭击和马德里火车爆炸案的关注。认同融合表明个人的身份认同是可以渗透的,因此它可以与一个团体联系在一起。
对认同融合的研究正被加速推进中。最新的进展包括识别认同融合的先兆、理解这种融合的神经学基础以及其形成机制,比如极端的经验共享等。
但是,人们对认同融合概念本身的进化起源知之甚少。举例来说,认同融合源自何方,以及这一现象又是如何在人类社会中如此牢固地建立起来的?这些问题横跨了上千年的人类历史,需要全新的技术来解答。
图片来源:Pixabay
捐款游戏
在这些发现的启发下,我和我的同事们开始思考在进化过程中认同融合是如何发生的。通过使用高性能计算机,我们模拟了上千个进化步骤,并且在许多不同的假设下得出了结果。
我们使用了基于虚拟个体计算机的模型。所谓虚拟个体,是指可编程软件创造出来的实体,就像是电脑游戏里的角色,他只有有限的认知,但是有一定的自由可以进行简单的互动。他能够反映出人类行为的元素,比如乐于帮助他人。
在我们最新的研究中,我们利用捐款游戏来探索认同融合产生的方式。在游戏中,每一个团队成员可以在考虑其他成员的名声之后,自由决定是否回应其求助。帮助行为通过捐款表征,对捐赠人而言花费很小,而对受赠人来说收益颇多。
捐款能给予慷慨的捐赠者极大的声誉,同时所有成员都会获得回报,这是多多益善的。在一段时间的交互后,进化模型就会由此产生。其中,虚拟个体会自顾自地模仿能够获得最高收益的策略,以此更新自己的行为方法。
图片来源:Pixabay
融合水平
虚拟个体可以决定他们的声誉受自己的行为(个人认同)或团体声誉(群体认同)的影响程度。因为虚拟个体的名声是其存在的意义与欲望的核心,声名狼藉的个体将很难得到捐款。
但是要依赖团队声誉并不简单,因为这意味着需要相信可能会浑水摸鱼的人。换句话说,“搭便车的人”可能会利用良好的团队声誉拿到捐款,但却一毛不拔。
我们的实验关注这种情况下对伪善者敏感的个体所受到的影响。这些伪善者发出虚假的、向群体高度融合的信号,但他们会由于不支持群体声誉的行为而被揪出。在真实的人类世界中,伪善者令人极其厌恶,他们会引起恢复反应的认知失调。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假定虚拟个体仅采用最简单的方式恢复协调,即忽视伪善者。
我们发现,在是否愿意帮助团队成员方面,与独立个体相比,融入团队的虚拟个体能够不断地忽视伪善者,进而扩散认同融合。
一旦被忽视,伪善的虚拟个体就失去了收到捐款的机会,同时,其行为被他人所模仿或传递给下一代的可能性也更小。这一伪善劣势表明认同融合与更高的收益水平有关,使得认同融合成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接受融合的群体都有类似的行为。只要大部分融合主体存在这样的行为就足以引起认同融合。这强化了认同融合概念的建立。
人类对发现、内化、对待伪善者是天性敏感的。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一卓越的能力在维系强有力的身份认同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撰文:Roger Whitaker,卡迪夫大学的集体智能学教授。
翻译:常灏杰
审校:曾小欢
引进来源:theconversation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