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人类已经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生活了5000多年


图片由作者Mark Aldenderfer提供
对人类来说,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地方像喜马拉雅山附近的青藏高原那样不适合居住。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一直想知道,我们的祖先是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开始探索和占据这些地方的。
但是,早期人类在高原上生活的证据很少,而且对现存遗迹的测年一直很困难。
我们的研究小组利用一种最新的测年技术,获得了第一个确凿的证据,证明在5000多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有人类活动和居住。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在Su-re遗址发现了石质表面的人工制品。 图片由作者Luke Gliganic提供
人工制品表面定年的困难
西藏干旱的高地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有人类定居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位于海拔超过8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附近,高海拔带来了极端的生存条件。
考古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人类何时开始在这个偏远地区定居。许多研究都是在露天地点进行的,有大量证据表明人类曾在这里使用或制造石器工具,比如在地面上发现的岩石薄片。
这些遗址被称为“散落的人工石器制品”。它们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考古遗址之一,有可能重建人类在当地的居住模式,探索人类过去行为的各个方面。

Su-re考古遗址西南方向的全景。注意前景中的大石块,上面有早期藏人采石的痕迹。 图片由作者Jan-Hendrik May提供
然而,要清楚地弄明白这些遗址的考古学意义和年代是极其困难的。大多数人工制品都是石头做的,这使得很难确定这些工具是什么时候制造出来的,或者它们是否在丢弃后被转移的。
从人类最初制造它们以来已过去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地表的人工制品容易被侵蚀,被风和水移动。因此,它们可能无法和周围环境之间建立明确的关系。
研发新技术
为了突破研究上的限制,我们的团队花了几年时间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由Michael Meyer领导的光释光测年实验室(OSL)中,研发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古代石器的测年技术。

在Su-re石器时代的人工制品中发现的石器工具散落各处,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图片由作者Mark Aldenderfer提供
光释光测年已成为考古学和地球科学的主要测年方法之一。这是基于砂粒晶体结构中能量的积累。当砂粒被遮挡住阳光时,比如当它们被掩埋时,由于周围岩石和沉积物的低辐射,它们的晶体就会积累能量。
当我们在实验室中将其暴露在蓝光和绿光下时,能通过它产生的“发光信号”释放的能量来对其进行测量。这些颗粒被掩埋的时间越长,我们测量到的荧光就越多。我们的研究还开发了一种叫做“岩石表面埋藏测年法”的方法,这是首个聚焦于分散地点岩石文物表面下存储的信号的方法。
岩石内部的发光信号几乎是无限高的,因为自从地质作用形成岩石以来,已经经过了极长的时间。
然而,一旦岩石表面暴露在日光下,例如当人造物品首次被制造和使用时,表面和下方(但不是中心)的光信号就会消失。信号在物体表面消除的最强,在物体中心逐渐减弱。当人工制品被掩埋或不在暴露于阳光下,信号就开始重新建立。
这导致在不同深度掩埋的文物具有不同程度的信号强度,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这种信号的分布来确定一件石制品的整体年龄和历史。

西藏Su-re地表人工制品的实地考察与取样。 图片由作者Michael Meyer提供
在珠穆朗玛峰的山脉下生活了五千年
科学家已经在一些常见的考古和地质环境中,证实了这种利用OSL的新方法的巨大潜力,但是这种方法还没有在人工制品散布点进行严格的测试。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熹德分校考古学家Mark Aldenderfer的陪同和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矿物学家Peter Tropper的支持下,我们开始在西藏南部的Su-re石器遗址测试这种方法的适用性。
几十年来,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卓奥峰往下海拔4450米的大山谷中,Su-re以其堆积的具有各种表面的人工制品而闻名。这表明了此处已有较长的人类活动历史。但到底多久呢?
通过这种测年方法,我们确定了Su-re遗址发现的最古老的文物距今5200至5500年。这些工具可能与当时的采石活动有关。
虽然在西藏中部和东南部发现了一些更古老的遗址,但我们的数据集已经使Su-re成为青藏高原中南部靠近喜马拉雅山脉最古老的遗址。
这一发现尤其令人兴奋,因为Su-re靠近“南帕拉”山口。在历史上,这一关口将当地的西藏人与喜马拉雅山山谷和低地的尼泊尔夏尔巴人联系在一起。
这种分析人工制品表面的新方法,或能打开一个新的考古视角。在未来,它可能有助于揭开世界各地存在石器人工制品遗址的秘密。
撰文:Jan-Hendrik May,墨尔本大学理学院地理、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高级讲师;Luke Gliganic,伍伦贡大学地球、大气和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翻译:杨小莉
审校:王艺静
引进来源:theconversation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705_1050928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