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Boubacar Kanté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能使光信号携带的信息量显著提升。他们用同心圆环构成的天线演示了离散扭曲激光的发射。这一构件尺寸极小,直径与人的发丝相近,能够被置入计算机芯片。

图源:pixabay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上,报告了相干光源可以以多路复用(multiplex)——也就是同时传输的形式,传输更大的信息量。多路复用的一个常见例子是通过一条电话线同时传输多个电话呼叫,但直接进行复用的技术对相干扭曲光波的数量存在基本限制。
该研究的领导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Boubacar Kanté表示:“这是首次将产生扭曲光的激光器直接设置为多路复用。我们正处在数据的爆炸式增长的时代,现有的通信传输方式很快就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这项研究带来的技术通过对光的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特征的利用,突破了数据量的限制。这一突破性的技术有望为生物成像、量子密码学,大容量通信和传感器等领域的现有格局带来根本改变。”
Kanté 还是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材料科学系的科学家,他在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就开始了这项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Babak Bahari曾在Kanté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Kanté 说,目前依靠电磁波的传输信号技术已经接近物理极限。例如,对频段的开发已经达到饱和——这就是能够同时广播的电台数目存在上限的原因。而偏振将光波分为两个分量(水平或垂直),可使传输的信息量增加一倍。3D 电影的制作就利用到了这一点,使戴着特殊眼镜的观众能够接收两组信号(两只眼睛分别接受水平/垂直的偏振光),从而产生立体视觉效果。

图源:pixabay
开发“漩涡”的潜能
而除了频率和偏振以外,光还具有轨道角动量(OAM)这一性质,它具有成倍的数据传输能力,因而受到了科学家的关注。若要形象地理解OAM,可以将其想象成龙卷风的“旋涡”。
Kanté说:“光的‘漩涡’具有无限的自由度,原则上可以承载无限量的数据。而技术上的挑战在于寻找一种可靠的方法来生成无限的OAM光束。在如此紧凑的设备中生成过如此高强度的OAM光束,目前并无先例。”
研究人员选择了最重要的电磁学组件之一——天线作为技术载体,因为它对目前的5G和未来的6G技术至关重要。这项研究中的天线具有拓扑设计,这保证了它的关键属性即使在被扭曲或弯折的情况下也能得以保留。
制造“光环”
为了制造拓扑天线,研究人员使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在半导体材料磷化砷镓铟(InGaAsP)上蚀刻出网格形状,然后将结构粘合到钇铁石榴石(一种具有多项磁特性的氧化铁合成晶体,常用于调节激光)制成的表面上。网格设计形成三个同心圆环(直径最大约 50微米)状的量子阱,以束缚光子。这样的设计令光子的量子霍尔效应现象(描述了施加磁场时光子的运动)得以发生,迫使光在环中沿同一方向传播。
Kanté 说:“磁场导致的量子霍尔效应过去仅被认为可应用于电子设备,但在光学设备缺乏应用前景,因为现有材料在光学频率上的磁效应很弱。而我们最先演示了光子的类似现象——光的量子霍尔效应。”
通过施加垂直于其二维微观结构的磁场,研究人员成功地产生了三束沿表面上方的圆形轨道传播的 OAM 激光。进一步研究表明,激光束的量子数(光在一个波长内绕其轴扭曲的次数)高达 276。
Kanté 说:“赋予结构更大的量子数就像在一门语言中使用更多的字母,令光得以扩展其‘词汇量’。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展示了电磁波在通信频段上的这种能力。但原则上它也可在其他频段工作。我们现在制造的激光器数目是3部,数据传输速率是单个设备的3倍,但实际上光束的数量和传输容量并不受限。”
Kanté 表示,实验室的下一步是制造使用电能驱动的量子霍尔环。
翻译:武大可
审校:魏潇
引进来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