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挖掘数字坟墓:如何管理死后的数据?

 
图片来源:pixabay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消耗、整理、管理、托管和生成数量惊人的数据,有些是我们自己经手的,有些是他人代表我们经手的,还有一些则是我们不知情或未同意的。
总的来说,我们的“数字足迹”代表了我们现在是谁、我们曾经是谁。我们的数字遗产是不朽的,可以对我们留下的东西产生影响。
大部分人活着的时候都会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隐私,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应该同样关注那些“死后数据”的隐密性和安全风险。
数据的转世
人们可能会认为死后的数据无关紧要,毕竟,我们再也不会担心它了。不过,Facebook和Instagram都有死者的静态“纪念”账户。我们也知道纪念网页在哀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Facebook上有大约3亿个死者的账户,研究表明这一数字可能在几十年内上升到数十亿。
然而,这些平台的服务条款并没有涉及如何保留、处理或共享已故用户的数据。
眼下更值得关注的是,像TikTok和Likee这样的平台的出现,使得数百万在线用户的个人生活都轻易地暴露于公众的视线中。社交媒体是信息共享的,但也许不一定要有永久性。

图片来源:pixabay
这就引发了一些重要问题,例如:
像Facebook这样的平台对于收集到的死后数据是如何处理的?
•它曾经被删除过吗?
•它能被出售或以其他方式获得盈利吗?
•我们有什么途径来保证我们的数据在死后会继续由这些提供商托管?
•如果没有,将来谁能访问和管理我们的数据?
2012年,柏林一名少女被地铁列车撞死。她的父母有她的Facebook账户信息,想访问她的账户,以确定她是否为自杀。经过6年和法庭的交涉,父母终于获得了法庭指令,并最终获得了孩子的Facebook“纪念账户“的数据。
我们都有不可见人的秘密
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互联网使用模式。从外出办公到居家办公的突然转变,模糊了我们的职场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的界限。
因此,个人信息现在更有可能通过微软团队等服务系统进行交换。为了方便起见,许多用户可能会选择在个人云服务器上存储机密信息。
随着这些行为变化,新的漏洞出现了。当一个用户死后,对其个人信息和其他敏感信息的自动识别和保护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
逝者的同事可能会忘记撤销访问权限,然后这些权限就可以用来窃取知识产权。用已故者的电子邮箱进行邮件交流可能会造成尴尬,可能会损害声誉,某些敏感信息还可能会对整个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死亡。

图片来源:pixabay
2016年,美国著名记者David Carr的Twitter账户在去世一年后被一个色情短信机器人侵入。更早些时候,2010年,16岁的视频博主 Esther Earl因癌症去世,她还没来得及取消原本定时发布的一条微博,这条在她死后发出的微博震惊了她的朋友和家人。
死后数据管理很有必要
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没有立传统遗嘱的习惯,因此他们的数字遗嘱没有得到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与澳大利亚信息安全协会(AISA)合作,对大约200名AISA成员进行了调查,评估他们对于保护用户安全和隐私的数字遗嘱以及相关澳大利亚法规的认识。我们的调查结果证实,即使是该领域的关键决策者和网络安全方面的领袖也没有考虑和准备好如何应对死后数据存在的风险。
但提高认识只是战斗的一部分。在管理死者数据时,并没有国家监管机构、规则或标准可供服务提供商遵循。在澳大利亚,没有法律或法规强制要求将死后数据的风险降到最低。
我们需要一个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有关死后医疗数据的道德难题,以及访问过去数字通信的隐私问题等。
为了能够有效执行,这种解决办法需要为供应商、决策者和用户提供法律和政策建议、指导方针和技术调整。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根据情景作出调整,并照顾到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悲伤和哀悼的情绪。例如,当员工的直系亲属去世时,他们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的慰问假。
一些用于管理死后数据的流程已经存在,但它们需要更多的开发。迄今为止提出的死后数据技术解决方案属于隐私增强技术,即保护用户隐私的工具。
用户对于隐私增强技术的采用缓慢而不情愿。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他们不允许其他人享有掌控自己管理个人隐私风险的能力。
撰文:Patrick Scolyer Gray博士是迪肯大学的副研究员,也是网络安全研究与创新中心(CSRI)的成员。
Arash Shaghaghi博士是迪肯大学网络安全讲师,也是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分校的客座研究员。他是迪肯大学网络安全研究与创新中心(CSRI)的成员,并领导死亡后数据(DaD)项目。
Debi Ashenden是迪肯大学(澳大利亚)和朴茨茅斯大学(英国)的网络安全教授。在迪肯大学,她是网络安全研究与创新中心(CSRI)的成员。
翻译:董雨榛
审校:殷姝雅
引进来源:theconversation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1117_1037411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