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电影中的未来科技靠谱吗?

 
科幻电影中的角色
在判断电影是否合理时,每位观众都有着不同的视角。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你可能会想:“这角色从高处掉下去不可能还活着。”天体物理学家则可能评论说:“黑洞根本不是那样的。”而假如你变成了我,评价可能是这样的:“这个关于未来个人科技产品的概念真是蠢透了!”
那些科幻电影制作者完全无视科学基础的胡思乱想简直令我抓狂。《星际迷航》里的人体传送?没戏。《极乐空间》里只要躺在床上就能在几秒内检测和治愈癌症?胡扯。
但从另一方面看,一些电影对未来科技的描述也相当有理有据,而且切实可行,人们在现实世界里也可以将其实现。《星际迷航》里的自动门现在已经成了超市的标配,《全面回忆》(以及很多电影)里的无人驾驶汽车也已经上路行驶。
最近很明显,好莱坞的产品设计师已经开始更加严肃地考虑那些有朝一日可能实现的技术。举例来说,《她》讲述的是一个男人与他的语音助理(就像是Siri)坠入爱河的故事。他通过一个单耳耳机与助理沟通,后者功能之齐全令人惊讶:处理电子邮件,纵览新闻报道,发送短信等。

图片来源:Pixabay
这一解决方案看起来要比已经停产的谷歌眼镜靠谱得多。谷歌眼镜是一种头戴装置,促使它消亡的,不是技术本身的局限,而是社交方面的失误:眼镜上的摄像头会令他人反感,而且戴着它会让你看起来像个讨厌的机器人。《她》中的耳机套件功能相似,但更加稳重和令人舒适。
对这部电影我惟一的不满之处是,为什么角色不需要首先说出一个语音命令,类似“Alexa”或“嗨,Siri”什么的?电脑怎么能判断人们正在对它们说话呢?如果没有这个问题,电影就更加合理了。现在苹果的AirPods和谷歌的Pixel Buds都可以让你通过类似的方式与语音助理交流,不同的是你获得的大多是新闻和天气资讯,而不是爱情或心理满足。
在Netflix上线的电影《猎杀星期一》里,人物佩戴着内置微型投影仪的手环,可以把清晰的彩色影像投射到手掌上,然后就像操作触摸屏那样点击这些影像。我猜编剧从2014年一个病毒式传播的视频中获得了灵感,该视频描绘了一个名为Cicret的手环,并凭此众筹到了超过50万美元,直到被证明那只是痴心妄想。

图片来源:Pixabay
你可以看出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概念趋之若鹜:设想一下你可以拥有智能手机的所有便利,而无需携带一部手机吧。但是这样的产品很难化为现实。即使我们能把微型投影仪、电池和处理器压缩到一条细细的手环里,也仍有一些障碍难以逾越:投影仪如何在表面不规则的手掌上完成清晰的对焦?在阳光下如何投射出足够强的光线?如何保证在颜色深浅不同的皮肤上正常显示?最重要的是,当手指进行触摸操作时,如何避免挡住投影仪的光线,在“屏幕”上留下黑影?
HBO的《西部世界》中的机器人设计精妙,以至于和真人看起来毫无二致——这有点太夸张了。但剧中的个人科技产品比较合理:片中的人物携带着信用卡厚度的三层折叠手机。当你需要快速浏览信息时,只需要看一眼它的上盖,而当你想要更大的影像,把它展开成一部平板电脑即可。
然而,大多数类似的影片中都会出现一个荒谬的错误:很明显,未来我们的电脑在显示图片和影像时并不会伴随着提示音。为什么制片方会以为,加入这些愚蠢的音效,就能让他们那些充满未来感的机械看上去更真实呢?在现实世界中,一个满是发声屏幕的房间只会令人抓狂。
好吧,我想不该对此吹毛求疵。这只是些电影,不是吗?它们毕竟不是对未来的预言——至少目前还不是。
作者:戴维·波格(David Pogue)
翻译:赵剑琳
引进来源:环球科学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1015_1035659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