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使用人造犀牛角能阻止偷猎吗

来源:

导语:使用人造犀牛角代替真犀牛角,真的就没有偷猎行为了吗?


关键词:犀牛角;人造;偷猎


在2014年,每八小时就有一只犀牛被猎杀。而这还只是在南非——这个拥有全世界最多犀牛的国家。照这样下去,到2016-2018年,犀牛的出生率就会远低于死亡率,灭绝将迫在眉睫。

如此残酷的未来让政府、企业和政府组织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为了阻止犀牛死亡的主要原因——偷猎,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讨论。

最近有一项提议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提供的解决方法是生产人造犀牛角。这个想法于2012年在媒体上首次曝光,当时犀牛角有限公司(Rhinoceros Horn LLC)为此发起了众筹。虽然这次众筹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个理念最近又被美国的Pembient公司重新提起,这家公司自称为“人造野生动物产品方面的德比尔斯公司”(译注:德比尔斯公司是全球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钻石矿业公司)。

这家生物工程创业公司计划用人造3D打印犀牛角席卷整个市场,并希望这项举措能利用人造犀牛角的价格优势拯救犀牛。

Pembient公司计划生产的人造犀牛角,不仅从基因上与真犀牛角相似,而且在触感和气味上也相差无几,以至于能让消费者难以分辨人造和天然的区别。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该公司最近启动了一项众筹计划为黑犀牛进行基因组测序。他们希望首批人造犀牛角能在一年内上市。

然而,这里面仍然存在问题:这个计划会有效果吗?在对该类型企业背后的消费者动机和商业模式进行考察之后,一些缺陷暴露了出来。


熊胆汁和方晶锆石

根据最权威的消费者研究结果,对犀牛角的需求大多来自于这种公认的奢侈品给其使用者带来的社会地位,另外一方面,还因为许多人还(错误地)相信犀牛角的药效。人造犀牛角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成功吗?

关于犀牛角的奢侈品属性,它的稀有和高价正是其诱惑力的源泉。而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不论人造犀牛角在外行眼里如何难以分辨,现在的消费者都不太可能会转向随处可见的便宜货,就好像方晶锆石的高产量和低价格并未对钻石行业造成冲击一样。钻石是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它的专属特性让消费者愿意为它支付高昂的溢价。因此,低价的人工替代品也许无法取代原有产品在犀牛角“金主”脑海里的地位。


 

对犀牛角的需求是出于对其药效的错误认识。图片来源:animalrescueblog/flickr, CC BY-NC


就传统医药而言,以前也对替代产品的推动进行过尝试。以熊胆汁为例,几个世纪以来它都被亚洲人用作传统医药的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随着“养熊业”的到来,熊胆贸易风生水起,在这样贸易中,熊胆汁均取自活体。

养熊产业的需求已经危及到亚洲熊的数量。因此,政府、NGO和企业在数十年间一直致力于推广多种动植物和人造替代品。然而,熊胆贸易依旧我行我素,至少还有12000头熊仍被关在东南亚那些合法和非法的养熊场里。从消费者对野生产品的偏好,到从医者对人造替代品的抵制,都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生物剽窃

考察过所有这些方面之后,似乎这种人造犀牛角是无法对“正品”犀牛角的需求产生影响的。不过,与真犀牛角十分相似的人造产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会成为全世界执法机构的噩梦,因为官方机构将会很难分辨人造犀牛角和非法盗猎的犀牛角。

另外一方面,在推广人造犀牛角的过程中, Pembient公司还面临着一些宣扬犀牛角确实具有某些医药特性的不良动机。毕竟,该公司的创建理念基于公众对犀牛角的实际需求。这种需求将使非政府间动物保护组织、传统中医甚至政府过去几十年间为打破犀牛角和传统医药之间的联系做出的努力付之东流。


 

如果一家西方企业利用黑犀牛DNA测序将犀牛产品商业化,那么为保护犀牛付出代价的原产国能够从中获益吗?图片来源:whatsthepointsa/flickr, CC BY-SA


无论推广人造犀牛角的行动是否具有潜在的影响,这家公司的整个商业运作背后都蕴含着更为宽广的道德因素。一家美国公司的产品是以多个发展中国家的遗传物质为基础并由此获利,却没有清晰的补偿机制,这样的做法合乎道德的要求吗?

西方公司利用贫穷国家的动植物大发其财却从不进行补偿,这种被称为生物剽窃的故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马达加斯加独有的紫长春花属植物,人们发现它含有的一种化合物对某些癌症具有疗效。在研发出与之相关的两种药物后,相关人士赚得钵盆满盈,但对马达加斯加却没有任何补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中包括:尼姆树、姜黄、印度香米、死藤水、博士茶、奎宁和藜麦等。


保护的代价

保护犀牛的成本很高,各国必须在管理和反盗猎方面进行大量投入。犀牛分布于多个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食品安全、健康和教育方面的需求都十分迫切。如果国际社会禁止犀牛角贸易,就切断了这些犀牛所在国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为各种私人公司利用犀牛基因材料开发产品并获利开了绿灯,这样做是伪善的。

显然,生态保护工作急需那些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企业和个人加入进来,而想要生产人造犀牛角也正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然而,犀牛角贸易的相关事态是非常复杂的,而那些简单的解决方法却总是过于美好而显得不够真实。


关于作者:Diogo Veríssimo,佐治亚州立大学大卫·H·史密斯保护协会研究员。作者与任何可能从本文获益的公司或组织无关。


(翻译:范俊;审校: 侯政坤)


原文链接:

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trouble-with-using-synthetic-rhino-horn-to-stop-poaching-43759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