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医药健康

积极防治,关“艾”健康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
  每年的12月1日被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还是攻克艾滋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没有研发出有效疫苗之前,防治艾滋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规范个人行为,切断其传播途径,实现对艾滋病病毒的狙杀。
世界艾滋病日是哪一天,HIV的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认识艾滋病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机体后引起的、危害极大的传染病。HIV可攻击并扰乱人体免疫系统,使患者因自身免疫功能不足而发生二次感染或肿瘤,病死率极高。HIV是一种RNA病毒,它的基因组不稳定,可经常发生突变,这给艾滋病的治疗和HIV疫苗的研发带来较大阻碍。
  HIV的3种传播途径
  了解HIV传播途径,可以消除大家由于不了解而引起的误解与恐慌,为科学预防提供依据。HIV主要通过血液、性、母婴三种方式进行传播。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最直接的HIV感染途径。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被HIV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等,都是十分危险的。此外,若共用未消毒的注射器针头吸毒,也可能被留在针头中的HIV所感染。
  性传播
  性接触会导致HIV传播。研究报道,第一个艾滋病患者是与黑猩猩发生性交的人。HIV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病毒,性活动时若有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病毒会乘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
  母婴传播
  若妈妈是HIV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垂直感染。
世界艾滋病日是哪一天,HIV的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预防艾滋病的3种方法
  科学认识艾滋病,积极预防的措施主要有预防经血液传播、预防经性传播、黄金72小时补救性预防。
  预防经血液传播
  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接受治疗时,一定要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绝不共用注射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修牙、穿耳眼、纹眉、针灸或手术;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他人血液和伤口,若需处理,应戴乳胶手套;不与他人共用牙刷、牙签、剃须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或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
  预防经性传播
  首先,洁身自好是预防经性途径感染HIV的根本措施;其次,如患有性病应及时、积极进行治疗,减少HIV感染危险;再者,进行性生活时应选择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HIV传播。
  黄金72小时补救性预防
  发生艾滋病高危暴露后,如破损手指沾染艾滋病人血液、同HI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等,可以在72小时内使用HIV阻断药(预防性抗病毒药物组合),在病毒经血液传遍全身之前将其清除,有效降低感染HIV的风险。当然,HIV阻断药只是一种补救措施,不能过分依赖,关键还是在于提前预防。
  艾滋病四大谣言与真相
  谣言1:艾滋病离我们很遥远
  真相:联合国发布的《2020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2019年约有170万新发感染者,大约每100秒就有一名20岁以下的孩子感染HIV。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全国艾滋病感染者95.8万人,死亡人数近2.1万,占传染病死亡总数的83%,居传染病死亡排名第一。
  谣言2: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
  真相:蚊虫这次被冤枉了,它的叮咬可能传播疟疾,但不会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人体时,它会注入自己的唾液,防止血液凝固,但它唾液中并没有HIV;HIV在蚊虫体内不会复制,不能生存,所以即便蚊虫喙器上沾有上次吸过的血,量也极少,不足以引起下一个被叮者感染。
  谣言3: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会被感染
  真相: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厕所、电话等不会被感染。首先,眼泪、唾液和汗液中HIV含量很少,HIV不会通过消化系统传播,一起吃饭不会被感染。另外,由于HIV的特性,一旦脱离体液和血液环境,它的存活和感染能力都会大幅下降,常温存活数小时,若使用70%的医用酒精、0.5%次氯酸钠等处理10~30分钟,即可灭活病毒,所以日常接触不会被感染。
  谣言4:艾滋病患者只能选择做“丁克”
  真相:的确可通过母婴传播,传播概率在15%~45%。然而,艾滋病患者若在孕前或孕期进行及时干预,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够将感染风险控制在5%以下,甚至更低,同时对胎儿发育影响甚微。年轻女性或男性被病毒感染后,仍然可以生一个健康小孩,不是只能选择做“丁克”的。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623_1050148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