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回顾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盛况仍旧历历在目。明年的今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将和我们见面。届时,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北京,将再次燃起奥林匹克的圣火。
精彩纷呈的花样滑冰,刺激紧张的短道速滑,充满智慧的冰壶比赛……冬奥会上的项目离不开高质量的冰面,参赛选手在冰雪世界里的精彩表现更是离不开这一硬性条件。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冬奥会的冰是哪来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秘冬奥会上的“冰面”。
(2021年1月28日,已完成制冰的国家速滑馆。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近日完成速滑赛道的首次制冰,具备了迎接测试赛的条件。 来源:中新网)
冰从何处来
其实,为了保证比赛场地的质量,现在冬奥会使用的冰都是非天然,而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以北京冬奥会为例,所使用的冰,就是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制造的。北京赛区的15块冰面皆是优先采用的环保型制冰剂,其中7块冰面采用了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据了解,这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应用这项技术,北京2022年冬奥会也将成为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奥运会。
(主制冰师、制冰专家尼尔森·多恩·莫法特在国家体育馆内制冰 来源:新华网)
在制冰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多台二氧化碳压缩机同时运作,冰板层里制冷管道内低温二氧化碳与冰板混凝土进行换热,冰板混凝土温度逐步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制冷团队不停地在冰板上洒水作业,冻成每层几毫米的冰面。这样的环节多次重复,适用于冬奥会的冰面就形成了。
在制冰过程中,二氧化碳可以像氟利昂或氨一样作为制冷剂,它的制冷循环原理与普通制冷剂基本相同,都是蒸气压缩制冷(或热泵)循环。但是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二氧化碳液体罐中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泵,以制冷需求量的1.5—2.5倍供液,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传统制冰中冰场温度不均衡的问题,打造更完美的场地。
而且,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冰剂更加绿色环保,作为大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二氧化碳不会对臭氧层产生破坏,温室效应远低于其他人工合成制冷剂,可以达到高效、环保的制冰效果。该项技术的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冰能效大幅提升,相较于传统的氟利昂制冷系统,可以节能20%以上,每年可节约用电近200万度,相当于北京6000个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
冰为何那么滑
旋转、跳跃、冲刺,据资料显示,速滑运动员在冰面上的时速可达几十公里。看着运动员们在冰面上优美的身姿,钦羡之情从心中油然而出,羡慕之余,我们常常会思考,为啥运动员们可以滑得那么快?冰面为什么那么滑?
目前,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尚未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有三种说法得到了部分认可。
一是由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杰里于1886年提出的“压力融解说”。此学说认为是冰刀给单位面积的冰施加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使接触面的冰融化,形成薄薄的水层,水层会起到很好的润滑作用,使其间的摩擦系数变得非常小。
二是“摩擦融解说”,此说法认为当人在冰面滑行时,冰刀与冰面之间进行了快速的摩擦,摩擦生热使冰融化,融化产生的水就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冰面很滑。
三是“表面融化说”,它指出,冰的表面有薄薄的一层类似液态的水,即使在冰点以下,也没有完全结成冰。所以当物体与冰面接触时,在一定的压强条件下,这些水不断地润滑物体与冰层的接触面,使冰面很滑。还有研究人员认为,所谓的冰上的那层水并不是真正的液态水,而是一种“超固体皮肤”。水结冰以后表面上的水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并没有断裂而是被拉长了。而且,拉长的化学键会在表层与接触物之间产生一种静电斥力。这种静电斥力可以托起接触物,能大幅度地减少摩擦阻力。虽然目前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缺陷,但也见证了人类求知的历程。
明年的今天,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正式开幕,这也是中国首次举办冬奥会。一起期待吧!
(作者:程方洁)
科学性把关:本文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牟丹(化学)进行科学性把关。
来源:央广网、央视新闻、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