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农历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过了新月,被照亮的部分逐渐转向地球, 农历初三、四,我们可以看到一钩弯月,称为"娥眉月";初七、八,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西),叫做"上弦月";到了农历十五或十六,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从此以后,月亮明亮的部分逐日亏缺,到了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东),叫做 "下弦月";再过一星期,又回到"朔"。月相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不停变化着。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所经历的周期平均是29日12时44分2.9秒,称为一个"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