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生命科学

进食后饱腹感其实来自肠道内细菌

来源:科学网

  一顿饭吃到什么时候才算完?这可得取决于肠道细菌的指令。    

  实验表明,有益的肠道细菌(如上图所示的大肠杆菌K12)可以影响小鼠及大鼠的食欲。  

  肠道细菌可不是深谙礼节的宾客——它们很快就吃饱了,还会让主人(即宿主)也停止进食。   研究者发现,开始进食仅20分钟后,动物肠道内有益的大肠杆菌就开始产生一种能够遏制饥饿感的蛋白。此结果已于11月24日发表于Cell Metabolism期刊。这种蛋白在小鼠与大鼠体内可以激发脑-体反应(brain-body responses),从而使它们减少食物摄入。这一新发现表明,肠道细菌参与调控动物(包括人类)的摄食行为,且其发挥的作用比我们原先所预想的要大。伦敦帝国学院的内分泌学家Kevin Murphy表示,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微生物组(microbiome)的生长与活动可能会特异性地调控宿主的食欲及摄食行为。  

  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都会肠道送去大量的营养,而肠道中的微生物正是利用这些营养来维持其种群规模。Fetissov是法国鲁昂大学的一名生理学家,他与同事在实验中发现,大肠杆菌的种群数量在营养摄入20分钟后就停止增长。同样在这20分钟的时间点上,他们发现这些微生物还产生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蛋白质,并生成了更多的ClpB蛋白——该蛋白可以模拟人体内一种负责调控食欲的激素。Fetissov表示,当大肠杆菌不再生长,它们就能产生相当于原先两倍之多的ClpB蛋白。  

  研究人员向小鼠与大鼠体内注射了大肠杆菌在生长停滞期产生的蛋白。与没有进行注射的同类相比,它们确实吃得更少了,并且它们肠道内的ClpB蛋白含量也比原先有所升高。研究者们还发现,ClpB蛋白可以促进酪酪肽(peptide YY)的释放——这一激素与食欲的遏制有关,并能刺激神经细胞减轻饥饿程度。  

  大肠杆菌产生的这些蛋白似乎可以影响小鼠与大鼠的摄食行为。但现在还无法确定这一结果是否适用于人类。Murphy表示,我们还需通过进一步研究来证明这一发现具有怎样的生理学意义。  

  Fetissov称,人们对肠道细菌与其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得还并不透彻,因此探究与摄食行为有关的通路与机制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人类肠道细菌也许在肥胖的发病中发挥着作用,像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许就有助于解释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新闻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2/333711.s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wj]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