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环境科学

冷冷冷!寒潮天气来袭,这些知识点请牢记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近期,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冬首个寒潮预警,大部地区将出现入冬以来最寒冷天气,寒冷程度堪比“三九四九”。大部分人对于寒潮的认知都停留在凛冽的寒风和剧烈的降温上,其实寒潮身上还有着不少有趣的标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寒潮天气;知识点

  最强的冷空气

  气象学将位于低温区的空气称为冷空气,冷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自身有重量,并能像水一样流动。而且冷空气的密度较大,当其大量地堆积后,就会不断收缩下沉,气压也随之增高,从而逐渐形成冷高压气团。当冷高压到达一定程度时,一旦有风吹草动,冷气团便如同山洪暴发一般向气压相对低的中低纬度地区涌去。每经历一次这样的爆发,冷空气就会减少一部分,气压也会随之降低。

  那么冷空气和寒潮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冷空气的强弱程度,气象上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最强程度的冷空气就是所谓的寒潮了。

  当然也不是每一次冷空气爆发都属于寒潮,寒潮也是有“门槛”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 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可以被认为是寒潮。可见,寒潮总是伴随着大降温。

  来自遥远的极北之地

  寒潮光顾我国的时间一般发生在秋末到来年初春,它的老家在极北之地。众所周知,地球上不同纬度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由于太阳辐射的原因,地处高纬的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获得热量非常少。冬季,北冰洋地区的气温经常在-20℃以下。因此,这些区域上空就积聚了大量冷空气,还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冷高压气团,当冷高压气团遇到合适的大气环流形势,就会一路南进,形成寒潮。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三个发源地:新地岛以西洋面、新地岛以东洋面以及冰岛以南洋面。在南下过程中,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的一片区域,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寒潮关键区。

  当冷空气经过寒潮关键区时就会与西伯利亚上空的冷高压气团相遇,进而积累加强。“进化”后的冷空气会主要通过西北路、东路、西路、西路加东路这四种路径进入我国。如西北路是从关键区经蒙古国到达我国河套地区,然后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东路加西路则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部南下,两股冷空气在黄土高原东侧汇合后继续南下。

寒潮来袭;冰雪奇缘

(寒潮来袭,12月18日、19日,滇东北迎来降雪,在云南省富源县上演了一场“冰雪奇缘”。来源:新华网 杨权风、李生煜摄影报道)

  等级分明

  寒潮也是有等级的,一般寒潮到来之前,相关气象部门都会发布相应的寒潮预警,用颜色来区别和划分,可谓是等级分明。根据强度不同,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最强的红色等级是指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两副“面孔”,让人又爱又恨

  对于寒潮天气,人们对它真的是又爱又恨,它对我国的影响仿佛一把双刃剑。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报道,我国是一个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大部分地区冬季降水少。南下的寒潮会带来雨雪天气,这些降水可以有效地缓解旱情。降雪过后覆盖在农作物上的雪还可以带来保温作用。此外,大幅度的降温和低温天气,能够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是天然的杀虫剂。

  与此同时,寒潮也产生了一定的灾害,寒潮的入侵会在沿途造成大范围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由寒潮引发的霜冻、雪灾、雨凇等灾害对农业、交通、电力、航海等都有很大的危害,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预防;寒潮;危害

  如何预防寒潮的危害

  说完了寒潮的小标签,相信大家对于寒潮有了一定的了解。面对寒潮,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预防寒潮危害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

  1.在家的居民一定要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防止大风吹坏门窗和户外建筑物造成伤害。

  2.寒潮会带来气温下降,因此居民一定要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要做好老弱病人的防寒工作,避免因气温降低导致生病。

  3.由于路面湿滑,外出要采取保暖防滑措施,当心路滑跌倒。

  4.在道路行驶过程中,司机要采取防滑措施,注意路况,听从指挥,慢速驾驶。

  5.牧民应将野外牲畜赶进棚圈内喂养。

  6.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

  7.处在危旧房屋内的人员要迅速撤出,尤其是遇到暴风雪时。

  最后提醒大家,寒潮来袭,无论是出门在外还是留守家中,都要注意安全哦。

(作者:程方洁)

  科学性把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地理学科一级教师王和意

  资料来源:央视网、中国气象局、人民网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邱馨婵]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1223_1039425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