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821_92230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理气药可别乱吃

2019-08-21 19:08:00

  前两天有朋友问我,我最近感觉气不顺,吃点陈皮理理气,用的还是上好的新会陈皮。可没想到,气没理顺,还上火了,现在感觉嘴里“火烧火燎”,难受之意无以言表。

  朋友问我,是吃的不够呢?还是吃错了呀?

  我看了看他黄色的舌苔跟他说,妥妥的吃错了,你只关注药的疗效,却不知药有四气五味,正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岂能一概而论?

  简简单单一个“理气药”,常用的就有十数种。

  有陈皮、青皮、枳实、枳壳、佛手、香橼、木香、青木香、香附、乌药、沉香、川楝子、薤白等等等等…………

  其中前六种都属于芸香科,可见芸香科在理气药中所占分量之大。而这前六种的芸香科理气药中,除了枳实(枳壳)的性味为“辛、苦、微寒”,其他药物的性味大多为“辛、苦、温”。

  毕竟辛能发散,苦能泄下,而温则能暖经络而推动气(寒凝)的运行。

  芸香科以后,香附为“辛、微苦、微甘,平”,乌药为“辛、温”,川楝子为“苦、寒”,青木香为“辛、苦、微寒”,如果把“活血祛瘀药”郁金也算上的话,它也算得上寒凉一味。( 以上资料来源于第五版《中药学》)

  这样来算的话,在众多理气药当中,偏寒凉的药物还真不多。尤其是对于日常可买来药食两用的“芸香科理气药”,用起来就更应该小心谨慎了。

  顺便在这提一下,啥是气?为啥需要理气?

  “气”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是“气血”中的“气”,又是“和气”中的“气”甚至可以是“气体”中的“气”。气是以和为贵,以通为顺。经常有人说,最近气不顺,最近胀气腹满……所以当气不顺了后,当然需要理气。

  既然“气”无形,那理气药也不应只是偏寒或热而毫无改变。他有时候跟着补药就补,跟着泻药就泻,跟着升就升,跟着降就降。当然他原本也有升或者是降的功能,但与更强大的有升降作用的药物一起的时候,他就更甘心于辅佐之力。

  这时候就还应该出来一句,跟着寒就不会热,跟着热就不太寒。看你怎么去应用,这就是中药配伍的魅力。

  那你说,这个人舌苔黄腻,能不能用陈皮呢?肯定能,但需要一定寒凉的药物来制衡,以防热性加重,您说对不?

  今儿把这篇文章写出来,读者大部分是中医药爱好者,有时候难免想吃个这个健健脾,喝个那个理理气,在这笔者也是抛砖引玉,让大家有个念头,原来简简单单中药的寒热是可能“凌驾于”中药之上的,大家心里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念头,要正确的服用的中药,即便它可以作为药食两用。

  越简单,越平常,越慎重,越健康。

  把这句话送给每一个读者。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杂志,文章配图纯属科普,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每一个“刺儿头”都在等待懂他的人
下一篇:不吃香菜你可亏大了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