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贴成潮流,人人宜贴?--中国数字科技馆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养生》

《健康养生》

开博时间:2019-06-30 16:43:00

《健康养生》创刊于2013年,由《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主办,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述科学的养生方式。

文章数
分享到:

三伏贴成潮流,人人宜贴?

2022-07-17 15:17:00

  每到入伏,各大中医院中医科前贴三伏贴的人们都会排起长队,场面甚是火爆。不冬病夏治,似乎就跟不上潮流了。

  那么,是不是有必要人人来贴一次“三伏贴”,有病治病、无病养生呢?

  有“冬病”才需“夏治”

  所谓“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在耳鼻喉科的主要表现就是经常鼻塞、流清水鼻涕、反复喉咙干痒,一痒就咳嗽个不停等等。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所谓“夏治”,就是指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

  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而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作“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停滞在经络,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反过来说,如果人体并无阳气虚弱、寒气内生的表现,为追求健康时尚而去三伏敷贴“养生防病”,则是多此一举。

  阴虚阳亢证候的患者,不适合三伏贴。这类患者多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咳黄痰、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烦热、盗汗等。

有“冬病”才需“夏治”,辨证施治才有效果

  辨证施治,才有效果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基本理念,三伏贴也不例外。每个人体质不同、病证不同,贴敷的药物、穴位也有所不同,具体运用的穴位及药物是需要正规中医师辨证后定夺的。

  冬病夏治“三伏贴”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耳鼻咽喉科涉及的上呼吸道疾病,其适应证主要有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中药,如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在耳鼻咽喉科,主要通过敷贴天突、大椎、肺俞等穴位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上呼吸道疾病。

  三伏贴有“三年之约”

  冬病夏治“三伏贴”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除选好适应证外,坚持治疗也很重要。

  首先要知道,“三伏贴”不是一次性的赶时髦行动,而是一个长期、连续的治疗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患者因为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放弃继续治疗,是非常可惜的。大家应该正确看待冬病夏治的作用,它只是中医综合治疗的一方面,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慢性疾病患者,敷贴期间不要擅自减药或停药。

  但凡贴上三伏贴,就相当于一个“三年之约”。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起码要坚持三年(3年为一疗程)以上,才会有明显效果。那些因各种原因错过三伏中某一伏治疗的患者,可以在下一伏的头一天开始继续敷贴,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三伏贴”取得理想的效果,三伏贴主治虚寒之证

  三伏贴,主治虚寒之证

  根据过往的临床观察与研究,主要对以下疾病有不错的防治功效。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咽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痹症:颈椎病、腰痛、肩周炎等;

  ▲妇科:痛经、盆腔炎等。

  三伏贴,不适合这些人群

  ▲阴虚火旺者,有热性疾病者;

  ▲皮肤过敏者,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孕妇、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糖尿病、血液病、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应慎用;

  ▲经期且月经较多的女性;

  ▲2岁以下婴幼儿。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

上一篇:盲目“跟贴”,治病不成反添新伤
下一篇:三伏天灸,为何能“冬病夏治”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