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1226_93491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养生》

《健康养生》

开博时间:2019-06-30 16:43:00

《健康养生》创刊于2013年,由《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主办,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述科学的养生方式。

文章数
分享到:

末代孤臣李鸿章,呕血不归

2019-12-26 12:10:00

一代名臣李鸿章,晚年殚精竭虑,却净是替垂死的清朝背负骂名。后吐血病榻,撒手人寰。病根,正是肝硬化。

【病案宗卷】

姓名:李鸿章,尊称李中堂,本名章铜,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

身份: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享年:78岁 生活年代:1823~1901年

病史摘要:罹患肝硬化而浑然不觉,直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导致窒息、休克而死。

一代名臣,吐血病榻

1901年11月7日,北京贤良寺,78岁的李鸿章撒手人寰。

这位刚刚在甲午战败中忍辱签下《马关条约》的老人,又在八国联军的威逼下颤巍巍地在《辛丑条约》上盖印,晚年净是替垂死的清朝背负千古骂名。他在病榻上苦吟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令人唏嘘不已。

李鸿章究竟死于何病?据史料记载,被外交事务烧得焦头烂额的李鸿章“自俄馆归,即呕血”。确实,就连他临死前给朝廷的奏疏中也直云:“本月十九夜,忽喀(今为‘咯’)血碗余,数日之间,遂至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

有传李鸿章呕血源于肝硬化。从临床上分析,呕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便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根源是肝硬化。

染血的前车之鉴

现今的历史档案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去甄别到底是慢性肝炎导致肝硬化,还是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或是酒精性肝硬化等。尽管致病元凶依旧“逍遥法外”,不过,李鸿章的食管胃底静脉血张破裂出血致死,依然有不少潜在诱因,颇值得今人借鉴。

第一,秋冬季节,最凶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九月二十日的《李毓森致盛宣怀电》中,第一次出现“(李鸿章)夜大解不出,吐血大半碗”的记载。后又电告:“顷据德医云,傅相所吐系胃血,黑紫色,不妨事。必须静养,不准吃肉面难化食物”。此电文时间约为公历10月底、11月初,正是北京凉寒干燥的秋冬时节。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体皮肤受冷就会变得没有“血色”。这是由于血管收缩,血流锐减的缘故。秋冬季节,皮肤温度较低,无数的皮肤血管处于明显收缩状态,皮肤血管内的大量血液被“排挤”到内脏血管,使食管静脉的压力明显增高,这就增加了食管内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机会。

第二,胸腹腔压增高,尤须忌。李鸿章因年近耄耋,加之压抑烦躁、精神萎靡,生理平衡随时会被打破,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便秘是很常见的。前文已提及“大解不出”,其子亦于电报称:“家君前夜大解不出,陡呕血半盂,色紫黑色,有大块。虚汗头眩,势甚危急……据医云,胃家小血管破。”

此外,老迈的李鸿章经常咳痰。其人一生爱抽烟,从他在天津拍的照片来看,茶几上放的是旱烟。老年烟鬼,痰必多,咳必频。连外国人都知道他这毛病。每到一国,人家就为他特意准备痰盂。

咳嗽咳痰、使劲排便,均可使胸、腹腔压力急剧波动,各处的血流更容易被挤兑到食管和胃底的静脉。此时的胃底动脉,有如灌水气球被猛然吹胀,爆裂、激喷都在情理之中。

管不住嘴,埋下祸根

以上都是李鸿章病死的直接诱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加剧了他的肝硬化呢?这得从他的生活习惯说起。

在晚清大员中,李鸿章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明的洋务派官员,对西方各国的洋玩意接触较早,对喝咖啡、品洋酒也很在行。他平时除了抽旱烟外,还特喜欢喝点红酒,就餐时总喜欢喝两杯。

少量摄入葡萄酒对血液循环固然有益。不过,对于肝病患者来说,酒精却是不速之客。

因为,肝脏是酒精代谢的唯一器官。饮酒后,它在胃肠道很快被吸收,90%以上都在肝内分解代谢。酒精对肝脏产生毒性,导致肝细胞膨胀乃至崩溃,还造成脂肪酸代谢紊乱,促进脂肪肝的形成。尽管葡萄酒的酒精浓度不高,但长期摄入依然对肝脏不利,尤其是本身就有肝硬化的患者。此外,酒精是刺激性物质,容易对脆弱的食管、胃黏膜构成损伤,嗜酒的人就更容易出现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爱喝红酒的李鸿章,虽每餐都有山珍海味,但仍钟情于咸菜和响蛋(皮蛋的一种,内含液体,略带臭味),这大概源于合肥人的饮食旧俗。然而,皮蛋这种高胆固醇、高蛋白、高盐和含铅的食品,长期食用必然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加重肝损伤。

而咸菜,含有多量盐类和其他调味料,长年累月食用也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且其本身粗硬多渣,容易磨损消化道黏膜,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可谓雪上加霜。

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非常强大,很多时候只是在它完全不能工作那一刻才突然告诉我们,但彼时我们的身体都已崩溃,无法挽回了!

如此看来,李鸿章罹患肝硬化而浑然不觉,直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导致窒息、休克而死,并不能怨天尤人。(编辑:柯绵丽)

作者:谭健锹(澳门特别行政区镜湖医院医师)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

上一篇:父母老糊涂?可能是『痴呆』
下一篇:饶宁新:筝声雅韵,颐养身心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