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630_91833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开博时间:2017-09-29 13:54:00

《世界遗产》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图文并茂对全球世界遗产事务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刊物精选] 中国世界遗产潜力点——文化遗产(1)

2019-06-30 01:32:00

中国大运河

扬州淮阳运河

中国大运河于中国中东部,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等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

中国大运河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中国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决定了天然河道由西向东的流向,也决定了中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社会与民族融合的主导方向,如早期的黄河流域文明与东方文明最早出现的一体化过程。而大运河的出现无疑促使了这一运动方向的改变,元代大运河贯通以后,长江中下游基本经济区的地位不断提升,南北权衡成为国家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4年至2005年底,罗哲文、阳含熙等老一辈文保专家开始着手推动京杭运河申遗;2006年3月两会期间,58位政协委员为运河申遗联名提案;同年6月,大运河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大运河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预示着大运河申遗工作正式启动。随后,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牵头,13个国务院主管部门和中国大运河沿线8个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了中国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在地方层面也建立了相应的省(直辖市)、市级的中国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议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法规草案、规划等重大事项。经过近10年的准备工作,2013年1月,中国政府向UNESCO正式提交申遗文本,“中国大运河”项目将于2014年6月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接受审议。

丝绸之路

火焰山下的高昌故城遗址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贸易线路,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然后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延伸,抵达中亚,再穿过中亚、西亚和南亚,最终到达非洲和欧洲。在形成之初,这条商路的功能之一是丝绸贸易,反映了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正因为此,19世纪70年代德国历史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线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6年就将其视作重要目标开始筹划和推进申报世界遗产。2006年,中国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五国共同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工作。直至2011年最终确定由中、哈、吉3国联合申报首批“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段。

2013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正式将“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文本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由其咨询机构国际古迹理事会进行全面评审后,该申请将于2014年6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做出最终审议决定。

古蜀文明遗址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罩人头像

公元前4世纪,古蜀国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中被征服,其文化逐渐淹没在中国中心地区的主流文化之中。其历史和文化的重建主要依赖于考古资料。由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和商业街大墓及其自然环境构成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古蜀文明遗址,充分展现了公元前19世纪至前4世纪古蜀国辉煌的青铜文明,为已经消逝的古蜀国历史、传统提供了实物见证。

三星堆遗址墓地

商业街大墓

古蜀文明遗址是古蜀人适应和利用成都平原这一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对来自中国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源于西亚地区的文明成果进行有机整合和再创造,最终形成了特征鲜明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已经消逝的古蜀国历史、传统和文明提供了实物见证。古蜀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揭开了隐藏在传说和神话迷雾中的古蜀国的神秘面纱,一个与中国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判然有别、特色突出、发展过程完整的文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和商业街大墓就是古蜀国漫长历史过程中的集中代表。古蜀文明遗址的城市规划及出土器物所体现出的一本二元的原始宇宙观和宗教观,既是中国独特的“法天象地”城市规划理念的源头,又是中国早期多元思想和文化的体现,为追溯中国后来道家哲学思想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来自《世界遗产》

上一篇:[涨姿势] 7种世界文化遗产类型,你了解多少
下一篇:留尼汪岛——探秘“山峰、冰斗及峭壁”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