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313_721656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开博时间:2017-09-29 13:54:00

《世界遗产》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图文并茂对全球世界遗产事务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跃动的精灵,福建木偶戏风采一瞥

2018-03-13 10:39:00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国目前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保护实践名册”的项目,其履约实践正是为了让福建木偶戏的专业人才、潜在人才和欣赏者代代相继。以泉州、晋江、漳州三家木偶剧团为代表的木偶剧团为代表的木偶戏艺人,用精湛技巧和绚丽演出,将木偶艺术这一艺术瑰宝传向世界。

悬丝之艺——泉州提线木偶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线为魂

“动必从绳,结舌而语言何有。必游刃兮在兹,鼻运斤兮罔遗。”林滋的《木人颂》描写了木偶被线操纵的细微表演,其一举一动都需要通过“线”来实现。为使木偶的表演像真人一样准确、逼真,如头的转动、身体俯仰、手臂伸屈、手掌张合等,木偶身上重要关节位置都要装上线。一般来说,一个木偶身上装线18条左右,而一些重要角色如钟馗等,装线竟达30多条。

傀儡调

表演时,泉州提线木偶戏使用的是传统音乐唱腔,民间称为“傀儡调”。傀儡戏作为一种古代宗教戏剧而存在,拥有祭神拜丧的功能,宗教音乐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傀儡调”的一个重要音乐源流。《金刚经》《波罗蜜多心经》等经文被运用进傀儡调中,加上傀儡自身形象演绎,营造出傀儡戏的“神”性气质。

形传神

极富美感的木偶造型,本身就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尚未开演便足以吸引众人目光。一旦木偶登场,演员、乐队相配合,演绎一出假人假戏亦作真的至情大戏,观众的情绪也会被带入,也会落泪。

掌中之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受闽南广大观众的喜爱。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艺术积淀丰厚,形象美、语言美、音乐美,从中可以领略到泉南布袋戏的木偶雕刻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唱腔艺术的风采。

隔帘讲古

“隔帘讲古”是南派布袋戏的传统意蕴,即艺人凭借手指操纵布袋木偶的形式帮助讲古。木偶戏故事展开时,木偶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情节变化、情感表达等大多需要依赖艺人之口来传达、表现和塑造。剧目是讲古的载体,南派布袋木偶戏剧目大部分世代口传,文字记录较少。

指掌技艺

掌中木偶之所以被称为布袋戏,这是因为掌中的偶人形象必须以“布内套”连接偶的头部及四肢,然后外面套上戏服,艺人的手掌在布内套中活动,利用手指控制木偶的头部及四肢,还需利用布内套的拉扯、张弛才能完成各种姿势。因木偶完全操纵于指掌,所以表演时反应灵敏,活泼生动,可随心所欲来表演。可以说,艺人之手便是偶人的灵魂。

木偶造型

南派布袋木偶戏木偶的造型非常丰富,传统的布袋戏偶几乎是纯手工制成,大概有13道工序,包括选材、雕刻、磨平、打土底、刷白底、上彩、勾画脸谱、连接布袋等。其中,木偶头的制作是最重要的。

京腔闽戏——漳州布袋木偶戏

同样是布袋木偶戏,“北派”漳州布袋木偶戏与“南派”晋江木偶戏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在表演上更多依循京戏套路,漳州布袋木偶戏更注重武戏表演,节奏明快、活泼;其木偶人物的造型也是栩栩如生、精致细腻。

京戏与手功

北派漳州布袋木偶戏在表演上节奏明快、活泼,因其多依循京戏套路,并加入歌仔戏内容,擅长打斗戏的表演。京戏讲究头法、手法、身法、步法,北派布袋戏充分结合京戏的基本功,用到布袋戏手上技艺中,形成手上四功:指、掌、腕、臂功,以练习头、手、身、步、打法。

雕刻技艺

木偶头是木偶戏的最重要道具,漳州木偶头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了唐宋的绘画风格。漳州艺人雕刻木偶头注重五形(眼、口、鼻、眉、耳)、五骨(眉、顶、颧、额、颏骨),且运用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来表现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面部特征。

两岸同根

据考证,台湾布袋戏的来源与漳州有着密切关联。清代以来,随着闽南移民入台开发大潮,陆续有很多漳州、泉州、潮州等地艺师到台定居授徒,并在台开班立派。其中,台湾的北管布袋戏便是采用漳州唱腔进行表演,一些学者因此认为此布袋戏是从漳州传入。200多年来,台湾布袋戏创新不断,为传统布袋戏表演注入了新鲜血液。

上一篇:【非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
下一篇:丽江之魂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