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421_75192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养生》

《科学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科学养生》是一本以培养现代人养生意识,传播养生保健知识的刊物。核心内容以养生为主,兼顾养和治。着眼于中老年群体,关注内容广泛,既有名人名医养生办法,也有寿星的经验介绍,从身体到心理,无不涉猎,重视权威性,不跟风,有自己观点与特色,文章被多家刊物转载,受到读者好评。

文章数
分享到:

“不可使居无竹”与“无笋不成席”

2018-04-21 15:33:00

  自古以来,竹子与松树、梅花并称为“岁寒三友”,备受名人雅士的喜爱和咏叹。有意思的是,名人雅士们不仅在精神层面上将竹子的品性与君子的品格相提并论,以诗文书画的形式赞美竹子的本固德高,性直率真,虚怀若谷,坚贞操守;对竹子的嫩芽茎——竹笋,也情有独钟,除了大加赞美外,还将其作为一道美食、一种雅食,大快朵颐。 

  “不可使居无竹”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是宋代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一诗中对竹子的评价,因其通俗易懂,被广为流传。其实,最能体现古人爱竹如命的是这样一个经典故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在古人对竹子美好品性的众多赞誉中,以唐代白居易和刘禹锡的断语最为恰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这是白居易《养竹记》一文的主要内容。在文中,白居易讲到: 竹子凭着牢固的根立世树德,人们看见它,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凭着挺直的本性立身,人们看见它,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凭着心空去悟道,人们看见它,就会想到虚心求道的人。竹子凭着坚贞的节立志,人们看见它,就会想到磨炼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 

  “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这是刘禹锡在《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一诗中对竹子的评价,他指出:高人贤士必定都是喜爱竹子的,因为他们将自己拥有的高尚情怀寄托在竹子上。竹子那端直的竹节犹如与敌对峙时应具有的不屈、坚贞品性,竹子那中空的竹心好似礼贤下士时应具有的谦虚胸怀。 

  与白居易和刘禹锡对竹子美好品性周正、恰切但略显严肃的赞誉相比,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画竹高手郑板桥的咏竹诗句,则清新幽美、形象生动,为后人喜闻乐见,广为传咏。郑板桥留给后人的咏竹文字中,不仅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和“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这样铿锵有力的名诗,也有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和“爱竹总如教子弟,数番剪削又扶持。”这样柔情似水的佳句。从这些名诗佳句中,可以看出郑板桥对竹子的真心敬爱和一往情深。 

  “无笋不成席” 

  竹笋,即竹子的嫩芽茎,古人称之为“竹肉”、“竹胎”、“竹芽”。竹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被视为传统佳肴,有“无笋不成席”之说。 

  我国食笋的历史十分悠久。《诗经》中就有 “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的记载,可见在周代时竹笋就已和香蒲一样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在《周礼》中,则把“笋菹”列为居家美食。晋代的戴凯在其所著的《竹谱》一书中,介绍了竹子的七十余个品种和竹笋的不同风味。宋代赞宁专门编了一部《笋谱》,书中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竹笋,总结了历代流传的竹笋采挖、烹食经验,是一部竹笋方面的专业辞典。 

  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许多文人雅士嗜笋如命,大饱口福之余,纷纷以诗文咏笋、赞笋。唐代白居易曾作《食笋》诗:“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煮。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芷。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铢踯蹰,春风吹作竹。”宋代黄庭坚食笋成癖,他在《从斌老乞苦筍》一诗中吟道:“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烦君更致苍玉束,明日风雨吹成竹。”宋代杨万里在《晨炊杜迁市煮笋》一诗中,表示要“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宋代苏轼不仅“不可使居无竹”,还要“餐餐笋加肉。”宋代陆游将竹笋视为“天厨仙供”,他在《食江西笋》中写道:“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清代李渔称竹笋为“素食第一品”,甚至认为“肥羊嫩豕,何足比肩。”喜欢画竹、写竹的郑板桥最喜食的美味是“鲜笋炖鲥鱼”,他对此赋诗曰:“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有趣的是,文人雅士们并不只是在嘴上赞叹竹笋的美味,还亲自动手实践竹笋的烹饪方法。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他的心得是鲜笋最好现摘现吃,把鲜笋摘下后,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作燃料当场煨烤。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也提倡鲜笋要在竹林中现剥现煨现吃:“每于春中笋抽正肥,就彼竹下,扫叶煨笋至熟,刀戳剥食。竹林清味,鲜美无比。人世俗物,岂容此真味。” “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李渔认为笋之所以“能居肉食之上”,其奥秘在于一个“鲜”字:“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 他指出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作别的菜,就兑一点进去,把它当作现代的味精使用。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有详细的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本文来自《科学养生》

上一篇:科学养生知识,你知道多少
下一篇:春天气象与养生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