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袁隆平:拯救饥饿

2021-10-18 11:16:00

  他不是农民却酷似农民、心系农民;一位农民因为感恩,自掏腰包请人为他塑像;1999年,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美丽的“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和世界吃饭的大事,2004年时,亩产(1亩约等于0.067公顷)已达到800千克,被国际水稻界称为“东方魔稻”——一个稻作文化的传奇开始在世界流传。

  6岁那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袁隆平郊游时被乡村美景深深吸引,心中悄悄设定了今后的人生方向。12年后,他考取了西南农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此,他的命运与中国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牢牢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那时,水稻亩产量也就两三百千克,种田的人都希望能获得良种提高产量。但是,一直以来,农民们只能依靠目测来选择稻田里长得最饱满的稻穗留作来年的种子,增产极为缓慢。农民对水稻增产的要求变成扎在袁隆平心头的一根针,让他痛,让他动。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的研究一刻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方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袁隆平两次做梦:一次是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们坐在稻穗底下乘凉,他称之为“禾下乘凉梦”;第二次,他梦到一棵树,树上结满了花生大小的稻粒。俗话说,做梦娶媳妇是最美的,而袁隆平说,这两个梦是他一生中最美丽的梦想。

  创新培育杂交稻

  学生时代的袁隆平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也许正是这样的性格,袁隆平一生对任何事情都要进行独立思考,并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20世纪60年代初期,学术界普遍认为自花授粉的水稻不具备杂种优势,因此不能通过杂交改良品种。世界上几个水稻大国曾经尝试用杂交的方法改良水稻品种,但用了30多年的时间也没能成功。因此,有权威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此路不通。在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却对此提出了怀疑,开始进行水稻杂交试验。

  杂交水稻是对水稻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其难度属于世界级别。一位年方三十、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山区的中专教师,竟敢冒犯农学权威,质疑国际公认的经典理论。当时不知有多少人嘲笑讥讽袁隆平,但他一笑了之。

  水稻是雌雄同蕊、自花授粉作物,要实现水稻杂交,第一个关键就是要培育雄性不育系即雄性花粉退化的水稻。袁隆平考虑首先要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植株。1964年6月,当早稻开花吐蕊时,袁隆平拿着放大镜,扒着稻花,在稻田中展开地毯式的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十六天,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植株终于被发现!这意味着他终于拿到了进入杂交水稻这座“黑屋”的通行证。

  经过2年的观察试验,1966年2月,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是世界上第一篇论述水稻雄性不育的论文,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事业开始起步,陈旧落后的理论从此开始被颠覆。

  为了加快育种的速度,从1968年起,每年冬天,袁隆平就和助手一起像候鸟一样赶到海南搞水稻育种。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一处野生水稻密集的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将之命名为“野败”。令人感动的是,袁隆平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通报了这个新发现,并把这株“野败”拿出来,供大家共同研究。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胸怀,在袁隆平的领导下,中国终于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

  自然探秘永无休

  在袁隆平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他的一首自勉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的确,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正是袁隆平科学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1986年,56岁的袁隆平在首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讨论会上语出惊人:三系法杂交稻的潜力已经到了极限,很难再有进展,应该把三系法简化为两系法。有人劝他说,你现在已经有这么大的成就,如果两系杂交稻不能成功,会影响你的名声。袁隆平却说,科学研究就像跳高一样,需要不断超越;即使我研究不出来,也能为后面的人积累经验;自己的名誉、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三系、两系杂交稻相继成功以后,袁隆平再次锁定超级杂交稻的目标。从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开始,袁隆平给自己定了4年时间,计划到2000年使我国水稻平均亩产从不足500千克增加到700千克。新千年到来的时候,70岁的袁隆平实现了大面积示范田亩产700千克的超级稻第一期目标。2001年,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大会上,提出到2005年他75岁时,超级稻第二期目标要实现亩产800千克。此语一出,全场震惊。

  2004年的时候,亩产800千克的目标居然提前一年完成了。在袁隆平的带领下,中国人只用8年时间就实现了国外15年都没完成的超级杂交水稻计划。这一成就再次令世界震惊!功成名就后的袁隆平应该歇会儿了吧,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75岁的老人没有片刻停顿。他又一次把标杆升高,要让中国超级杂交稻冲击第三期目标,在2010年跨越亩产900千克的横杆。袁隆平说,等到亩产900千克的目标实现了,他还想跨越亩产1000千克……就这样不断追求,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养活中国,惠及世界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博士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预测:21世纪,没有哪个国家包括中国自己能够养活中国人。对此,1996年,袁隆平以事实有力地批驳了布朗的论调,做出了“依靠科技进步,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响亮回答。从1975年杂交水稻试种至1995年,在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反增加了18210万吨,杂交水稻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杂交水稻不仅确保了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了全世界。截至2006年,杂交水稻已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引种和示范,种植面积达3000万亩。如果在国外推广杂交水稻1500万公顷(即2.25亿亩),每公顷增产2吨,则可增产3000万吨稻谷,可多养活1亿人口。

  可敬可爱的科学家

  犹如他的名字隆平,对科研、对学术,他有刚烈隆起的性格;对生活、对家庭,他有恬淡平常的心性。袁隆平晚年时还常下水游泳,而且曾多次荣获湖南省农科院男子100米自由泳的冠军;他酷爱骑摩托车,摩托车曾是他到田里最方便的坐骑。

  袁隆平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玩的时候很投入,像个好胜的孩子。打排球,他是“主攻手”;下象棋,他是“一往无前的攻击型”;白天泡在泥水里搞科研,晚上却喜欢静静地拉一会儿小提琴。

  这就是我们可敬可爱的科学家袁隆平。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上一篇:吴孟超:手术室是我一辈子的战场
下一篇:既要治水,也要治泥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