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麻脑俱乐部

2021-05-28 11:16:00

  2019年4月底,在浙江杭州,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功能分会成立了。有人给它起了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麻脑俱乐部,昵称“玛瑙”。还有人说,这可能是麻醉学术界最有意义的一个学术团体了。

  作为一名临床麻醉医生,每天都会完成多例全身麻醉。尽管我得心应手地运用着各种全身麻醉药物,让患者由醒入“睡”,并在手术和操作完成后,让他们再度苏醒;可每每仔细想来,仍会惊奇于麻醉药物的神秘莫测。的确,麻醉药为何能这么迅速又可逆地对大脑产生影响呢?

  “麻醉施于大脑,大脑统领全局。”全身麻醉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呢?这可是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125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非麻醉界的研究者在意识调控、脑机交互、行为神经学机制等领域做出了大量成果。他们也对麻醉很有兴趣,可是很难接触到。麻醉医生每天都在实施麻醉,却可能没有高端的研究手段,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

  正是由于这样的契机,“麻脑俱乐部”应运而生。也就是说,通过加强麻醉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合作,增进学术交流,应用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在麻醉学与神经科学相关重要临床问题的认识上或机制上取得突破,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

  大脑就像是一台质量约1.4千克的超级计算机,它是身体运行的命令和控制中心。在这次麻脑俱乐部成立会议上,那些我还较为陌生的神经科学研究,逐次地展现着它们的魅力。脑功能网络的调控,全麻深度监测的思考,神经环路的发育,神经解码与脑机接口……一天的会议下来,我头部的这台“超级计算机”被这些新知识给“刷新”了一遍似的。

  会场里,既有扎根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也有天天出没手术室的麻醉医生。他们畅怀纵谈,相互切磋,通过不断地跨界和横向思考,让彼此获得关于麻醉和脑的新知。

  今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不仅是一名画家,还是一名工程师、实验家。在医学方面,他也造诣颇深,为神经系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灵魂在哪里?打喷嚏、打哈欠、饥饿、口渴和欲望是什么?”“大脑如何影响健康或疾病?为什么孕妇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500多年前达·芬奇的这些问题,现在有些得到了科学回答,有些依然显得神秘,仍是神经科学家的研究课题。

  达·芬奇的绘画技巧和亲力亲为的解剖观察,为神经解剖学带来了全新理解。在屠宰场,他将热蜡直接注入牛脑中,等蜡冷却并凝固后,他将脑组织切开,从而得到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模型。他首次将嗅神经确定为颅神经,还对周围神经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仅在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他就比其他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早了几百年。

  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曾说:“横向思考和科学思维塑造了达·芬奇。比发现山涧溪水如何运作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发现的过程。”对当今的研究者而言,既懂得扎根一个领域,又能不断吸纳相关学科或领域外的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学科间不断交叉,或将是不断“发现自己发现”的契机。这大抵也是麻脑俱乐部成立的应有之意吧。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