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902_103351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命运为什么对我不公?灾难之后要重视心理干预

2020-09-02 12:53:00

  灾难发生之后,会有不少公共事务人员对灾难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等当事人进行安抚工作。在这些人员中,也有不少心理干预工作者,他们会让人们从心理上跨越灾难,避免潜在的危机进一步爆发。目前,心理干预工作在我国逐渐成为常态,重大灾难发生后,有关部门往往会聘请专家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

  灾难让当事人特别伤心

  灾难发生后,当事人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心理干预工作的对象。面对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痛心的理由。但是,总的来说,人类的心理反应规律都差不多。这是心理干预工作的基础。

  灾难会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就是人类对自主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强烈的情绪也就意味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强烈活动。自主神经是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系统,灾难状态下,它会促使心跳加快加强、血管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收缩、胃肠运动受抑制、汗液大量分泌。即使健康人受此冲击,这些生理机能也会受创;更何况不少当事人原本就有一些生理隐疾。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创伤性应激障碍:当事人的心跳、血压都出现问题,严重者甚至昏厥;有的人会转而麻木,形成“木僵”状态。

  重大事故通常会带来意外死亡,导致遇难者家属产生“居丧反应”,包括无力主动与人接触、无能的标签化、回避家属死亡现实、过度内疚等。居丧反应期的长短视当事人的心理素质而定,大部分人的反应期为6星期到半年。大部分人会挺过这一阶段,但是也有的人几年、十几年都无法走出丧亲的阴影。除了精神抑郁外,还会产生头疼、心悸、背疼、长期失眠等症状,导致出勤率下降,甚至无法工作。

  重大灾难刚刚发生后,当事人要处理许多紧急事务,如救灾、人员急救、丧葬、理赔、打官司等等,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起初,当事人可能会把悲哀暂时压抑住,周围的人发现他比较“镇定”,也会放松关注。事件基本平息后反而能产生“痛定思痛”的现象,独自反复咀嚼事件的悲剧意义,钻牛角尖,比如“命运为什么对我不公”、“我是无用的人”等,进而产生抑郁症、酗酒等问题。

  如何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分为紧急干预和心理调节两种。紧急干预一般在危机发生后数小时到数天内进行。这段时间里危机并未结束,事态还在变化中,当事人还会受到新的精神创伤。紧急干预的目标是预防应激反应过度导致的伤病,如昏厥、心脏病等,或者防止当事人发生自伤、自残、伤害他人的情况。精神科医生是紧急心理干预的主力,必要时可对当事人使用精神类药物。

  心理调节则在事件尘埃落定后进行,目的是让当事人从心理上接纳这一事件。其方法以小组治疗为主,通过座谈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大型灾难中,心理干预工作者要把当事人组织起来,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互相诉说。这些暂时“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最容易产生共鸣,局外人反而难以理解他们的心情。小组治疗以当事人倾诉为主,心理工作者在其中主要是维护活动规则,做活动的主持人,而非主演。

  心理干预毕竟属于新生事物,一些当事人对其存在误解。尤其是人们发现还有精神科医生参与时,更怀疑是不是把自己当精神病人对待。要知道,在社会上“精神病”还是种负面标签。其实,对于创伤性应激障碍、急性抑郁症等精神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偶发。精神科医生可以辨别这些突发性病症,通过药物控制症状,避免病情恶化。

  除了针对当事人的危机进行心理干预外。广义的心理干预还包括对由灾难引发的社会恐慌进行控制。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处理这些延伸心理问题的机制。比如“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就邀请许多心理专家处理随之而来的社会恐慌。

  危机心理干预常被误解为心理咨询,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心理危机干预最好在现场进行。因为处在危机中的当事人很难用语言讲清自己的处境和心态。干预者只有身在现场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心理处在什么状态,进而提供即时的、灵活的、方便的、短期的心理帮助。而心理咨询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情绪问题或者人格发展问题,并不具有紧迫性,通常在心理咨询室里进行。

  两种工作中人员的身份也不同。危机心理干预工作者通常代表官方进行,享有一定权威。受害者也把他们当成官方的人。从好的方面讲,这会形成“权威暗示”,让受害人的情绪更容易平静下来。而心理咨询则是单个心理咨询师对患者服务。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有不少心理咨询师进入现场从事心理干预,这只是灾难规模过大,心理专家过少的情况下形成的应急办法。

  文/郑 军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究竟是强还是弱?
下一篇:近百年来最致命的十大传染病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