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独创药理学家和名医办刊新模式,荟萃医学名家,集纳药理精华,指导家庭如何对症选药,科学用药;告诉读者什么情况下可以自我诊治,如何诊治;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如何在家中配合医生治疗。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识,讲述与身心健康有关的感人故事。

文章数
分享到:

吸烟,多种癌症的确切病因

2021-10-08 11:05:00

  在谈论香烟与癌症的关系之前,这里有必要先通俗介绍一下癌症的发生。我们暂且把癌症比喻成一个“恶魔”,原本它是被锁在一个柜子里,隐藏在人身体里的某个角落,而这个柜子的锁不只一把。如果“恶魔”想出来,它就必须同时拥有每一把锁的“钥匙”。这些“钥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致癌因素,通常包括遗传、环境、精神、化学物质等。钥匙越多,柜子打开的机会越大。而香烟(烟草制品)便是其中的一把钥匙。

  香烟内主要是干烟草,但是经过化学处理又加了很多添加成分。其在燃烧过程中,温度可达900~1000℃,从而发生一系列的分解及合成化学反应,形成将近4000种新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物质对人有害。

  既往的研究认为尼古丁是一个较弱的致癌物,但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尼古丁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含在烟焦油里的多环芳烃(苯并芘)是最主要的致癌物,其进入人体后在芳烃羟化酶作用下被激活为性质活跃的终致癌物,再与细胞中的DNA、RNA及蛋白质大分子共价结合,从而使细胞中的基因物质发生变异。香烟中还含有多种有害金属,如镉、砷等。镉会影响呼吸道,会引发哮喘和肺气肿,还会对男性精子产生影响,降低生育能力;如果镉进入骨组织且积累一定量,会导致骨骼脱钙、变形,进而使骨骼变得越来越脆,发生骨折的几率升高。砷可致内脏中毒及致癌。

  当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可通过自由基氧化应激、直接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烟雾活化致癌代谢酶、损伤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衡等途径导致多种癌症的发生。

  呼吸系统

  1.鼻咽癌:烟雾中的各类致癌物跟鼻咽癌的发病有关,并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发病风险越高。若长期处于被动吸烟的环境,患鼻咽癌的风险同样增高。

  2.肺癌:吸烟是引起肺癌最常见的原因。同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发生肺癌的风险高20倍,吸烟者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4~10倍。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年限越长、日吸烟量越大、吸烟深度越深,则患肺癌的风险越高。被动吸烟与环境吸烟也是肺癌的病因。

  消化系统

  1.口腔癌:在不吸烟的人群中,很少发生口腔癌。口腔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酒、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研究显示约75%的口腔癌与吸烟有关。吸烟被认为是引起口腔癌发生发展的最危险因素。口腔癌的发病部位与吸烟方式有关。吸纸烟者发病部位多在舌与口底,吸烟斗者多在唇,吸鼻烟者发病部位多位于鼻烟放置的位置。而口腔癌的发病率与吸烟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假设不吸烟者口腔癌的危险度为1,如每天吸烟10~19支,则危险度上升为6.0;40支以上危险度高达12.4。

  2.胃癌: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吸烟是引发胃病、延缓胃病愈合、导致胃病复发甚至引发胃癌的元凶之一。据研究显示,烟民们在吞云吐雾的同时,会有部分烟雾经消化道进入胃,甚至是肠内。烟雾内所含的尼古丁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下血管收缩、痉挛,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炎、胃溃疡形成。同时,尼古丁还会使幽门括约肌松弛,胃运动功能失调,使胆汁及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引发胃炎。严重或久治不愈的胃部疾病均是引发胃癌的高危风险。

  泌尿生殖系统

  1.肾癌:多年的研究已证明吸烟是肾癌发病的高危因素。根据美国癌症研究学会的统计,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肾癌发病风险越高。不仅主动吸烟增加肾癌发病风险,环境吸烟,尤其是在家或工作环境中被动吸烟同样增加肾癌发病风险。

  2.膀胱癌: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吸烟可使膀胱癌危险率增加2~6倍。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膀胱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除此之外,吸烟与直肠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也有关系。长期吸烟会造成男性性功能下降、勃起时间缩短或出现性能力下降;还会造成精子功能下降,引起生育能力下降。女性长期吸烟会造成卵子功能下降或造成排卵功能下降,甚至造成不孕不育;即使怀孕,受精卵或胎儿的生长发育也会因父母长期吸烟而受到影响。因此,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下一代,或是为了身边人的健康,都应该尽早戒烟。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