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满食薏米,清热祛湿兼养心--中国数字科技馆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

文章数
分享到:

小满食薏米,清热祛湿兼养心

2022-06-05 15:24:0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时而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

  本专栏将随着节气的节奏,奉上应时应景的食疗调养之法,望大家养出好气血,免受百病侵。

  五月下旬,小满如期而至。小满乃取“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之意。

  进入小满以后,气温明显升高,雨水开始增多,湿热之气较重,人们常感疲倦易困、食欲欠佳。

  偏偏在这个阶段,人们贪凉、贪吃冰冷饮,加之“夏日炎炎正好眠”,贪睡懒起,导致湿浊内蕴,无以消解。因此,与湿浊相关的皮肤病,如风疹、汗斑、湿疹、手足癣等,容易高发。

  这个阶段,饮食调理应以清暑热祛湿浊、助脾运化为基本原则。

  可吃薏苡仁(薏米)、白扁豆、赤小豆等以清热利湿,吃淮山、芡实、茯苓、莲子等以助脾运化,吃西瓜、山竹、绿豆等以消暑降温。

  应注意的是,西瓜、山竹、绿豆均为较寒之物,不宜晨起空腹进食,以免损伤阳气、伤及脾胃。

食疗调养之法,饮食调理基本原则

  食疗有方

  【苡仁藿佩饮】

  食材:薏苡仁30克、广藿香3克、佩兰3克、白豆蔻3克。

  做法:先要用热水煎煮薏米半小时(因为薏米很难用冲泡的方法来提取有效成分);再用薏米热汤来冲泡藿香、佩兰、白豆蔻即可。

  功效:振奋脾阳,化湿和中。

  薏苡仁味甘淡,气微凉,可健脾补肺,清热利湿。

  《本草纲目》归薏苡仁为“上品养心药”,《药品化义》载其为“清中浊品”,大益肠胃,《本草述》论其“诚为益中气要药”。

  广藿香性微温而辛散,可醒脾化湿,尤善理中焦湿浊。

  佩兰味辛、性平,可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有荡涤肃清肠胃之功。

  白豆蔻辛温香窜,通达三焦,善于和胃醒脾,行气暖胃,消食宽中。

  这四种药物向来被认为是祛湿上品,组合搭配后性味趋于平和。

  平常舌苔较厚、边有齿痕,身体困重、嗜睡倦怠的人不妨用其来帮助脾胃化解体内的湿气。饮食不节、喜甘肥滋腻以及冷饮冷食者,适宜用作日常养生茶饮。

  【草鱼冬瓜煲】

  食材:草鱼250克,冬瓜500克。

  做法:将冬瓜去皮,草鱼宰杀干净并煎成金黄色,一同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炖两小时左右,等到汤出现奶白色,即可加入食盐调味。

  功效:清暑祛湿,化痰祛风。

  冬瓜为夏季应季食物,味凉,性甘淡,有利尿清热、化痰生津之功,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就提到“冬瓜,甘平。清热,养胃生津”。

  草鱼味甘、性温,有平肝祛风、暖胃和中的作用,肉嫩而不腻,食之鲜美。

  小满期间天气炎热,人体消耗能量增大,应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而冬瓜草鱼煲的汤水较多,亦能促进食欲。

  二者合用,共奏清暑祛湿、化痰祛风之效。本家常菜适合一般人群食用,尤其适用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者。

芡薏老鸭汤普通人群均适合,揉内关穴和胃安神

  【芡薏老鸭汤】

  食材:老鸭500克,芡实30克,薏苡仁30克,陈皮5克,生姜3片。

  做法:芡实、薏苡仁洗净,清水浸泡;将鸭洗净斩块,与芡实、薏苡仁、陈皮放入汤锅,大火滚开后,加料酒、姜转小火煲两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待食。

  功效:祛湿健脾,清热养阴。

  方中芡实味甘涩、性平,可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日华子本草》述其开胃助气之功尤显。

  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本草纲目》论:“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鸭肉补阴益血,清虚热,清补而不滋腻,适合春夏之际食用。

  这道芡薏老鸭汤普通人群均适合,特别适合夏天脾虚湿重者(可见身体困重、乏力嗜睡、胃纳欠佳、舌苔稍厚的症状表现)。

  揉内关穴,和胃安神

  夏季与五脏中的心相对应。

  小满时节气温普遍走高,人易多汗,“汗为心之液”,出汗太过不仅易伤心气,还会致阴液亏虚,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失眠等症状。

  内关穴是守护心脏的一个重要关口,按揉该穴有养心安神、宽胸理气的保健作用。

  调养有招

  位置: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三指横宽)。

  操作:以另一手拇指置于对侧内关穴做环形按揉,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宜,每次按揉3~5分钟,不拘于时可多次进行。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上一篇:万一小区封闭隔离,该怎么囤粮
下一篇:酵素活酱油更健康?又在卖概念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