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1217_90137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除主刊《家庭医生》外,我们还出版发行《家庭药师》《健康养生》、健康科普类丛书及漫画。

文章数
分享到:

网红脏脏包、水果茶,满满都是“隐形糖”

2018-12-17 17:41:00

  时下的潮流面包店,几乎都在卖一款网红产品——“脏脏包”。

  脏脏包看上去黑乎乎、脏脏的,但一口咬下去,外层绵密细腻的巧克力粉、脆脆的酥皮,里层浓浓的巧克力酱,让人吃得停不下来。

  一个脏脏包、一杯水果茶,是时下白领最流行的下午茶搭配。

  但可能很多人没想到,这样的组合,糖分爆表!

  吃个脏脏包,4天的糖都吃够了

  最初发明脏脏包的面包店,公开了脏脏包的配方表。根据该配方,做一个脏脏包,要放100克糖。

  这是什么概念?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天的添加糖(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常见如白砂糖、冰糖、红糖等)摄入量,应控制在25克以下,最多不应超过50克。

  可见,一个脏脏包的含糖量,是一天糖摄入量标准的4倍。按一颗方糖4.5克算,它相当于22颗方糖。

  时尚“水果茶”,都是糖分大户

  街头卖的种种“水果茶”,名字沾着“水果”的边,茶里还有各色鲜果,似乎很健康。但实际上,都是糖分大户。

  今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委托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对市场上卖得最火的8种水果茶进行了测评。

  结果显示,含糖量最高的水果茶,喝一杯,就相当于吃了22.7块方糖,含糖量最少的,喝一杯,也相当于吃了7.3块方糖,妥妥地超出了每天糖摄入量标准。

  “隐形糖”,你都吃了多少

  像脏脏包、水果茶这样“甜蜜陷阱”并不少见。那些年我们吃过的“隐形糖”可多着呢。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王兴国主任提醒,除了雪糕、饮料、果酱这些显而易见的高糖食品外,还有很多看起来健康,吃起来不觉得甜的食品,也含有不少糖。

  ●坚果、营养麦片,以及速冲的芝麻糊、藕粉等

  这类食品本身的味道比较寡淡,故而会加糖调味。香港消委会曾检视了市面上的麦片包装的标签,发现有知名品牌的麦片冲剂,每100克的含糖量达到50克,相当惊人。

  ●酸奶、乳酸饮料

  为平衡酸奶、乳酸饮料的酸味,商家都会在里面加糖。有的酸奶,每100克的含糖量高达25克。

  “现在很多乳酸菌饮料都推出低糖款,要注意,含糖量低于5%的才叫低糖。”王兴国主任说。

  ●肉干、肉脯、饼干、薯片

  这些食品都以咸味为主,但为了改善口感,实际上里面也放了不少糖。有媒体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有些牛肉干的单位含糖量,都快赶得上果酱了。

  ●调味酱

  番茄酱、烧烤汁、沙拉酱等,都是糖分的“重灾区”。

  如何揪出“隐形糖”

  王兴国主任提醒,想选择含糖量低的食物,要学会看配料表。

  通常,食品标签上的成分,都是按含量从多到少排列。如果排在前两三位的,是白糖、砂糖、麦芽糖、果糖等等,那就要当心了。

  还可以留意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因为糖属于碳水化合物。

  如果特别爱吃甜食,可以选择用人工甜味剂(如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制作的食品。

  吃糖多,危害不只是蛀牙、变胖

  王兴国主任指出:“严格意义上,糖可以为我们提供能量和血糖。但实际上,糖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营养价值的。”

  糖分摄入过多,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四大问题:龋齿、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此外,多吃糖,还会使人变丑。对于长痘痘的人来说,吃甜食会加重痘痘。

  吃糖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或许有些人从未听说过。

  确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被制糖业蒙蔽了。2016年,《美国医学会期刊》发表文章,揭露美国制糖业的黑幕。

  该文章指出,上世纪60年代,美国制糖业收买了一批科学家,买通了顶尖医学刊物,把心血管疾病的根由归因于饱和脂肪,而弱化了与糖的关联。

  制糖业收买的其中一名营养学教授,正是美国第一版膳食指南的起草者。直到2016年发布的第八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才首次限制添加糖的摄入量。

  运动多久,才能消耗一个脏脏包的糖分

  一般来说,正常人每消耗1000卡能量,其中由糖分供应的能量就占100卡,消耗的糖分是25克。多大的运动量,才能消耗1000卡能量?以时速8公里的速度跑两小时。

  按这么算,吃一个脏脏包,你得跑8个小时,才能把糖分都消耗掉。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扫码关注家庭医生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上一篇:“中药零食”真能养生?怎么可能
下一篇:鸡精比味精更健康?现实打了我一巴掌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